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灏

作品数:25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动脉
  • 8篇心肌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心肌梗死
  • 7篇梗死
  • 6篇主动脉
  • 5篇洗脱支架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药物洗脱
  • 4篇药物洗脱支架
  • 4篇术后
  • 4篇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META分析

机构

  • 24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徐州市第三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扬中市人民医...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24篇朱灏
  • 13篇张瑶俊
  • 11篇田乃亮
  • 9篇李小波
  • 7篇邵明学
  • 5篇朱永翔
  • 4篇季倩
  • 4篇陈立文
  • 3篇高晓飞
  • 3篇陈绍良
  • 3篇任晓敏
  • 2篇朱建成
  • 2篇吴向起
  • 2篇朱琳琳
  • 1篇王新宇
  • 1篇徐海梅
  • 1篇胡作英
  • 1篇叶飞
  • 1篇金国珍
  • 1篇王建平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临床军医杂志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心脏杂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Meta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Ab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BVS)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Scopus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4月关于Absorb BVS与新一代DES治疗冠心病的≥2年随访的临床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bsorb BVS与新一代DES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最终纳入9个临床研究,其中7个为随机对照研究,共6 673例患者(Absorb BVS组3 766例,DES组2 907例)。Absorb BVS组与DES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患者相关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sorb BVS组患者主要临床终点靶病变失败[比值比(OR)=1.38,95%可信区间(95%CI)为1.14~1.67,P<0.05]发生率显著高于DES组;Absorb BVS组患者次要临床终点所有心肌梗死(OR=1.63,95%CI为1.27~2.08,P<0.05),明确/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OR=3.06,95%CI为1.96~4.78,P<0.05),极晚期支架内血栓(OR=4.36,95%CI为1.72~11.07,P<0.05),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OR=1.41,95%CI为1.11~1.79,P<0.05)发生率显著高于DES组。结论 Absorb BVS治疗冠心病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可能劣于新一代DES。
朱永翔蔡金赞朱灏庞思何光朝张瑶俊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冠心病META分析
65岁及以上老年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治疗随访结果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朱建成朱灏王建平邵明学陈绍良
关键词:B型主动脉夹层老年
心肌梗死大鼠微小RNA-30a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30a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00~220g。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心肌梗死1周、2周和4周组,鼠数分别为11、13和15只,另假手术组,鼠数16只。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短轴缩短率(F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a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检测大鼠心肌miR-30a及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TGF—β1及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心功能检查结果:心肌梗死4周组大鼠LVEDD和LVESD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分别为(8.37+0.58)mill比(6.08+0.57)mm和(6.12+0.82)him比(4.17±0.60)mm,P均〈0.01],FS和LVEF均明显小于假手术组[分别为(27.0±3.9)%比(47.0+2.1)%和(51.0±6.3)%比(82.0±2.3)%,P均〈0.01]。(2)心肌胶原的检测结果:心肌梗死1周、2周和4周组大鼠CVF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CVF逐步升高。(3)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各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增加。心肌梗死1周组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比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而心肌梗死2周和4周组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4周组高于2周组(P〈0.01)。(4)心肌miR-30a以及TGF-β1、CTGF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陈立文朱琳琳季倩朱灏任怡稚樊仲国李小波高晓飞张瑶俊田乃亮
关键词:心肌梗死微RNAS心肌纤维化
普通球囊、药物涂层球囊及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长期疗效Meta分析被引量:26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普通球囊(PB)、药物涂层球囊(DCB)以及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长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查阅心血管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为2004-01至2017-06,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3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ADDIS1.16.7软件进行网络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研究(15篇文献),共包含1 305例ISR患者,其中使用PB患者300例,使用DCB患者533例,使用DES患者472例。Meta分析结果:在≥2年的长期随访中,与使用PB患者比,使用DCB(OR=0.35,95%CI:0.20~0.56,P<0.05)与使用DES(OR=0.44,95%CI:0.24~0.73,P<0.05)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较低,而使用DCB患者与使用DES患者(OR=0.81,95%CI:0.50~1.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使用PB患者比,使用DCB(OR=0.34,95%CI:0.14~0.70,P<0.05)与使用DES(OR=0.35,95%CI:0.14~0.79,P<0.05)患者发生靶血管血运重建风险均降低。三种治疗方式在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死亡发生风险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年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终点的最优治疗策略排序中,DCB、DES和PB三种治疗策略排序第一的可能性分别为83%、17%和0%。结论:在ISR患者中,DCB与DES的长期有效性均显著优于PB,三者的安全性相近。DCB作为最优治疗策略的可能性最高,但我们仍需注意本研究中的DES大部分为第一代DES,结论能否推及新一代DES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蔡金赞陈凯伦贾海波尤威朱永翔朱灏王新宇叶飞张瑶俊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临床上,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4%-6%。左主干供应大部分左心室心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的风险高、远期疗效欠佳,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长期以来都作为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良、治疗技术的优化及术者经验的积累,PCI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与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蔡金赞朱永翔朱灏张瑶俊
关键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中的常见病变,占PCI总量的15%~20%[1]。但由于其存在边支易闭塞、手术技术难度大、再狭窄风险高等问题,使之成为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药物洗脱支架( drug eluting stents , DES )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要选择,但DES也并非完美,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例如,永久性置入物的存在妨碍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影响内皮功能恢复,甚至还可能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2]。
朱永翔张瑶俊窦克非蔡金赞庞思朱灏陈绍良
关键词: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oluble 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蛋白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2017-06-01 ~ 2018-05-31南京市第一医院首次确诊AMI并行急诊PCI治疗患者92例,术后第5天采集患者血标本,根据血清sST2浓度水平将患者分为sST2升高组(sST2≥ 35 ng/mL)和sST2正常组(sST2 < 35 ng/mL),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第5天血清sST2浓度升高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1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meter, LVED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1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和左心室质量指数(1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明显高于sST2 正常患者(P < 0.01或P <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则明显低于sST2 正常组(P < 0.05),但两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并无统计学差异。sST2和高血压是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浆sST2浓度升高是AMI早期左心室偏心性重构的独立相关因素。
孔祥权王志梅高晓飞李小波朱灏葛震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
股动脉穿刺后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与手工压迫的短期并发症比较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VCD)和手工压迫(MC)的患者舒适性和短期局部并发症情况。方法:根据术后闭合股动脉穿刺伤口方式,于我院行PCI术的120例患者被分为MC组(48例,术后行MC)与Angio-seal组(72例,PCI术后使用Angio-seal VCD)。观察比较两组术后6h内疼痛程度数值评定量表(PI-NRS)评分及术后48h内伤口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MC组比较,Angio-seal组术后6h内腰背部PI-NRS评分[2(1,4)分比1(0,1)分]显著降低,术后48h内皮下瘀斑发生率(10.4%比25.0%)显著升高(P依次分别为<0.01,<0.05)。结论:Angio-seal VCD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舒适性,但其术后皮下瘀斑发生率显著升高。
李小波朱灏徐海梅田乃亮邵明学
关键词:股动脉止血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钴铬合金依维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Ab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钴铬合金依维莫司洗脱支架(cobalt chromium—everolimus eluting stent,CoCr—EES)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8—01至2015—10,同时查阅会议摘要和相关网站,收集已公布随访数据的有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3389例患者(AbsorbBVS组2164例,CoCr—EES组1225例)。在平均1.1年的随访时间内,Absorb BVS组与CoCr—EES组患者在临床终点靶病变失败[比值比(OR)=1.29,95%可信区间(CI):0.95~1.74,P=0.10]、全因死亡(OR=1.31,95%CI:0.60~2.87,P=0.50)、心原性死亡(OR=1.38,95%CI:0.45~4.24,P=0.57)、心肌梗死(OR=1.30,95%CI:0.93~1.80,P=0.12)、确定的或极有可能的支架内血栓(OR=2.08,95%CI:0.95~4.54,P=0.07)、再次血运重建(OR=I.03,95%CI:0.80~1.33,P=0.81)、靶病变血运重建(OR=1.06,95%CI:0.67~1.66,P=0.81)和患者相关的复合终点(OR=0.95,95%CI:0.66~1.35,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绞痛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中、低危冠心病患者中,Absorb BVS与CoCr—EES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bsorb BVS应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仍有待更长的随访时间、更多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庞思潘道蓉朱灏吴文蔡金赞冒晨昱张瑶俊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全面检索Pub 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在2009-01至2016-01期间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软件版本2.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个研究,其中4个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6 626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1%[95%可信区间(CI):10.3~11.9]。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比值比(OR)=2.16,95%CI:1.58~2.94,P<0.001]、手术相关心脏事件(OR=1.59,95%CI:1.08~2.36,P=0.01)、手术相关出血事件(OR=1.56,95%CI:1.00~2.45,P=0.04)、心房过大(每增加1mm/m^2,OR=1.21,95%CI:1.09~1.34,P<0.001)。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深入研究其预测因子有利于提高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安全性。
朱灏任晓敏蔡金赞冒晨昱潘道蓉田乃亮张瑶俊
关键词:心房颤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