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
- 作品数:19 被引量:68H指数:6
- 供职机构:玉田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62例癌旁乳腺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因素的乳腺癌患者VEGF-C及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标本中有57例出现VEGF-C阳性表达(75.0%,57/76),而癌旁组织中5例VEGF-C阳性(8.1%,5/6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有41例VEGF-C阳性(89.1%,41/46),30例淋巴结未转移标本中16例VEGF-C阳性(5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情况与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均无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标本中有52例出现VEGFR-3阳性(68.4%,52/76),而癌旁组织中4例VEGFR-3阳性(6.5%,4/6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有38例VEGFR-3阳性(82.6%,38/46),而30例淋巴结未转移标本中仅13例VEGFR-3阳性(43.3%,13/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VEGFR-3阳性表达情况与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均无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呈正相关(r=0.758,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明显增强,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对VEGF-C及VEGFR-3的联合检测可能更有利于准确评估预后,且该信号系统可能成为抗某些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特异性靶标。
- 王官成王立军杨连祥
-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 非气腹无腹壁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35例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气腹无腹壁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2月-2013年10月对35例直肠癌行非气腹无腹壁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脐上做1.5-2.0 cm切口,置入腹腔镜后在脐下2 cm、耻骨上5 cm各平行横向置入钢针进行悬吊,用固定于手术床左侧的悬吊装置提拉腹壁,显露手术操作区域。将吻合器钉座自肛门利用引导丝置入肿瘤近侧结肠,自结肠壁戳孔引出吻合器钉座拉杆,腹腔镜下切割闭合器离断距离钉座3 cm结肠,远侧带瘤肠管内翻经肛门拖出、切除,残端缝合后还纳,自肛门插入吻合器杆,腹腔镜下行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结果35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40-110 ml,平均55 ml。术后30-50 h,平均48 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5-8 d,平均6 d。术后病理: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7例,远近切缘均无肿瘤残留。35例随访7-51个月,平均21个月,无明显排尿困难和性功能障碍,排便习惯正常,1-2次/d,28例CT、MRI检查无复发和转移,trocar口无肿瘤种植,无肠梗阻发生。结论非气腹无腹壁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避免气腹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无腹壁辅助切口,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李瑞生王立军胡滨叶红飞王官成段红艳
- 关键词:非气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早期应用肾替代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究早期应用肾替代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该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则早期应用肾替代治疗(发病后12h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24、48、72h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乳酸(La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对比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48、72h时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PaO2、PaO2/FiO2、La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72h时治疗组的CRP、IL-1、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5例并发ACS,发生率16.7%,治疗组中未见并发ACS病例,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肾替代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快速抑制炎性反应,减少对腹腔脏器的损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张福楠杨连祥刘洪峰张磊王立军田贺永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替代治疗预后炎症反应腹腔间室综合征
- 改良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改良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5月~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改良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TME术治疗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42.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2.6 mL。术后病理证实远近切缘均无癌残留。术后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51.7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 d。无吻合口瘘及出血、腹腔出血及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随访12~18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结论改良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TME术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无腹壁辅助切口、恢复快等优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瑞生王立军张富
-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微创手术
-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1000[1]。手术切除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能够取得确切的疗效[2]。但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切口感染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旨在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 王均朱秀玲张海生王立军杨连祥
- 关键词:术后切口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阑尾炎感染危险因素相关危险因素
- 腹腔镜手术致腹主动脉损伤一例报告
- 2016年
-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致腹主动脉损伤处理方式.方法:选取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致腹主动脉损伤患者,记录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康复并顺利出院.结论:应正确选择填塞材料,谨慎操作,提升手术安全性.
- 杨连祥王立军叶红飞张磊
- 关键词:腹腔镜损伤控制性外科
- 喉鳞状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过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研究喉鳞状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5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和喉癌Hep2细胞系中EGFR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60%(30/50)喉鳞状细胞癌及喉癌Hep2细胞系中检测到EGFR基因的过表达。结论:EGFR基因的过表达与喉癌发生及发展有关。
- 叶红飞王立军赵洪泊白文忠王向东
- 关键词:喉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
- 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粘膜组织中iNOS、ET-1与内毒素血症关系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与肠粘膜屏障功能,通过检测肠粘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素(ET-1)活性变化以及与内毒素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梗黄组,两组分别按3、7、14 d时点,测定肠粘膜组织中iNOS、ET-1及血浆内毒素,观察肠粘膜形态学改变.结果:梗黄组各时点血浆内毒素、肠粘膜组织中iNOS、E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肠粘膜组织中iNOS、ET-1与内毒素行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组织形态学观察见梗黄组随时间延长,肠粘膜逐渐水肿、萎缩、粘膜倒伏、脱落.结论:肠粘膜组织中iNOS、ET-1可反映梗黄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程度;iNOS、ET-1升高,表明梗黄时肠粘膜屏障功能严重损伤,并加重内毒素血症.
- 杨连祥张国志王立军叶红飞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内毒素血症诱导型-氧化氮合酶肠粘膜屏障功能
- 广泛肿块切除术与乳腺局部肿块切除术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广泛肿块切除术与乳腺局部肿块切除术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效果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2组,29例行广泛肿块切除术(广泛切除组),27例行乳腺局部肿块切除术(局部切除组),数据由SPSS 10.0中统计分析,患者患侧肢体运动能力评定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肌力<5级率采用卡方检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生存中位时间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术后12个月的患侧肢体功能评价:两组患者的肌力、前屈、后伸、内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局部切除组患者的外展、外旋摸高高度显著优于广泛切除组患者(P<0.05)。术后60个月内,广泛切除组与局部切除组比较:5年复发7例(24.14%)比12例(44.44%),χ2=3.511,P=0.061;5年生存率为10.34%比11.11%(χ2=0.009,P=0.926);5年总生存中位时间为59.00个月比58.00个月(χ2=0.012,P=0.9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广泛切除组无疾病生存中位期为57.00个月显著长于局部切除组的47.00个月(χ2=5.035,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泛肿块切除术较局部肿块切除术对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预后更加有利,在患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这一手术方式。
- 杨连祥王立军刘洪峰张福楠张磊
- 改良无腹壁辅助切口直肠经肛门拖出法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16例报告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改良无腹壁辅助切口直肠经肛门拖出法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9月对16例直肠癌行改良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利用引导管将吻合器钉座自肛门置入肿瘤近侧结肠,结肠壁上戳孔引出吻合器钉座拉杆,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距离吻合器钉座远端3 cm的结肠。远侧带瘤肠管内翻经肛门拖出、切除,残端荷包缝合后还纳,吻合器从肛门进入,腹腔内腹腔镜直视下用吻合器行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无须腹部辅助切口。结果 1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70~290 min,平均230 min。术中出血50~100 ml,平均55 ml。切缘均无癌残留。术后40~60 h,平均52 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5 d。16例随访14~36个月,平均26个月:排便习惯均正常,1~2次/d;无明显性功能障碍和排尿困难;14例B超及CT检查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发生,吻合口、trocar口无肿瘤种植,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结论改良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瑞生王立军张富
- 关键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