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骨折
  • 9篇关节
  • 7篇内固定
  • 5篇固定术
  • 5篇钢板
  • 4篇股骨
  • 3篇腰椎
  • 3篇脱位
  • 3篇老年
  • 3篇老年股骨
  • 3篇跟骨
  • 3篇跟骨骨折
  • 2篇大血管
  • 2篇钉点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爆裂
  • 2篇胸腰椎爆裂骨...
  • 2篇血管
  • 2篇腰椎爆裂骨折
  • 2篇影像

机构

  • 19篇北京市朝阳区...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巴南区...

作者

  • 19篇曹雨
  • 18篇乔晓光
  • 15篇孙贵耀
  • 14篇于海峰
  • 12篇王贵宾
  • 9篇樊涛
  • 7篇张雪华
  • 3篇杜心如
  • 2篇张薇
  • 1篇王占国

传媒

  • 5篇中外医学研究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3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内固定物手术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效果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物手术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96例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内固定材料不同,将其分为微型钢板组(32例)和埋头空心螺钉组(31例)及克氏针组(33例)。比较三组术前及术后1、4、8、12周疼痛程度,并发症,术前、术后1、4、12周及12个月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术后1、4、8、12周,三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三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微型钢板组和埋头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1、4、12周、12个月,三组Broberg-Morre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三组Broberg-Morr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三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MasonⅡ型、Ⅲ型桡骨头骨折,微型钢板、埋头空心螺钉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作为桡骨头骨折的治疗选择。
王贵宾乔晓光孙贵耀曹雨于海峰郑辉李少刚董银娥
关键词:桡骨头骨折内固定肘关节功能
全关节镜下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对14例新鲜后交叉...
曹雨乔晓光张雪华樊涛杨永合孙贵耀于海峰王贵宾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关节镜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应用骨折AO分型,比较两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保守组(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和手术组(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通过X线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比较两组患者的Cooney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 85例骨折全部愈合。Cooney评分保守组优良率72%,手术组优良率88.6%。DASH评分保守组12.6分;手术组5.5分。两组Cooney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SH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型骨折的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应根据骨折分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C型骨折手术治疗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乔晓光张雪华曹雨樊涛孙贵耀王贵宾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内固定手法复位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中应用右美托咪定(DEX)对合并糖尿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择期进行髋部骨折手术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术毕在超声引导下,对照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神经阻滞,研究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联合DEX 0.5μg/kg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神经阻滞,术后两组患者均行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镇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后4 h(T_(1))、8 h(T_(2))、16 h(T_(3))、24 h(T_(4))、36 h(T_(5))、48 h(T_(6))时间点的静息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T_(1)、T_(6)时间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尿苷(8-OHdG)水平,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计算患者术后48 h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值差(MODD),并对研究组血糖波动指标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T_(1)~T_(6)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6)时间点研究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79.58±13.55)kU/L比(64.16±11.95)kU/L],血清MDA、8-OHdG低于对照组[(4.36±0.81)μmol/L比(5.64±0.94)μmol/L、(1.06±0.19)μg/L比(1.42±0.2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MAGE、LAGE、MODD低于对照组[(2.42±0.47)mmol/L比(5.19±0.96)mmol/L、(3.47±0.64)mmol/L比(7.61±1.32)mmol/L、(1.21±0.27)mmol/L比(2.74±0.4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糖波动指标MAGE、LAGE、MODD与SOD呈负相关(P<0.05),与MDA、8-OHdG呈正相关(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髋部骨折患者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中应用DEX,能够改善患者镇痛效果,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糖波动指标。
魏敏曹雨方芳贾跃超张之翠
关键词:氧化性应激右美托咪啶血糖波动
不同治疗方法对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0年9月双桥医院进行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的14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手术,分为A组(保守治疗)、B组(手术治疗);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A组分为单纯手法复位(A_(1)组)和麻醉下复位(A_(2)组);根据切开复位后不同固定大结节骨折断端材料,B组分为采用粗不可吸收丝线(B_(1)组)、空心钉(B_(2)组)和解剖钢板(B_(3)组)内固定大结节骨折。比较A、B组术前和术后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A、B组患者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较术前均下降,Neer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上升(P<0.05);术后1周,A、B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3个月Neer评分、术后18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A_(1)组术后3个月Neer评分、术后18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低于A_(2)组(P<0.05);B_(1)组术后3个月Neer评分、术后18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低于B_(2)、B_(3)组(P<0.05);B组临床疗效高于A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效果明显,对预后、功能改善治疗价值显著,优于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后的固定材料中,空心螺钉内固定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效果优于粗不可吸收缝合线;保守治疗中,麻醉下复位效果优于单纯手法复位。
王贵宾乔晓光孙贵耀曹雨于海峰郑辉
关键词:肩关节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
脉络宁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观察脉络宁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纳入于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32例腰肌劳损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均给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方案治疗,以分析利多卡因痛点注射对该疾病的疗效,观察组另给予脉络宁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方案治疗,以分析脉络宁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对该疾病的疗效。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8.79%(P<0.05);观察组患者的VAS、ODI和JOA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角度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相比于对照组的7.58%,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脉络宁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可减轻患者腰肌劳损炎症水平,提高其治疗疗效和腰椎功能,且用药安全。
曹雨乔晓光于海峰李少刚
关键词:脉络宁注射液利多卡因腰肌劳损腰椎功能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钉预出钉点与椎前大血管距离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钉预出钉点与椎前大血管距离变化的影像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4-2018-08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0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骨折组)与正常体检的48例健康成年人(健康组),比较健康组与骨折组T_(11)~L_(4)左侧椎弓根出钉部位到主动脉后壁的距离(BE)、右侧椎弓根出钉部位到主动脉或下腔静脉的距离(BF),探讨伤椎Cobb角与骨折椎体BE值的相关性、骨折椎体BE值与骨折上下椎体BE值的相关性。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组伤椎Cobb角与骨折椎体BE值无相关性(P>0.05)。骨折组T_(12)~L_(4)BE值较健康组大,L_(2)、L_(3)BF值较健康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组骨折椎体BE值和骨折上椎体BE值呈正相关(P<0.05),骨折椎体BE值和骨折下椎体BE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后上下节段椎体与椎前大血管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加,左侧出钉点至主动脉距离L_(3)、L_(4)节段较T_(11)、T_(12)节段增加明显,椎体右侧预出针点损伤大血管的风险较左侧低。椎体骨折后预出钉点至大血管的距离增加,椎弓根钉损伤椎前大血管的风险并不会增大。
樊涛刘春生杜心如张雪华乔晓光曹雨孙贵耀王贵宾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钉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骨科收治的20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有效性较高,并且安全性极高,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减少患者出血量。
于海峰乔晓光孙贵耀郑辉曹雨王贵宾李少刚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安全性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对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外固定架、解剖钢板和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临床研究,为减少骨折病的发生选择合理的术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于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应用外固定架、解剖钢板和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5例,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7l~91岁,平均80.05岁。45例患者分别采用外固定架(外固定架组,13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解剖钢板组,15例)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板组,17例)3种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骨折病的相关因素,包括显性失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4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6个月,平均10.6个月。外固定架组与解剖钢板组和锁定接骨板组比较,手术时间短、显性失血少,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钢板组和锁定接骨板组与外固定架组比较,下地负重早、骨折愈合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解剖钢板和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骨折病的发生,但各自具有其优势,外固定架术中显性失血少,术中损伤小,软组织肿胀较轻,解剖钢板和锁定接骨板可早下地负重,降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的发生率。
孙贵耀张雪华乔晓光樊涛杨永合曹雨王贵宾王占国张薇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骨折病
84例桡骨远端C1、C2型骨折患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与手法复位+高分子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3月─2022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桡骨远端C1、C2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42)采用手法复位+高分子石膏固定治疗,分析组(n=42)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相关指标、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析组优良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分析组尺偏角、桡骨高度、掌倾角、掌屈度及背伸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分析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伸屈评分、握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7%,与对照组的9.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手法复位+高分子石膏固定治疗,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C1、C2型骨折,效果更为理想,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及腕关节功能。
李德隆孙贵耀曹雨郑辉于海峰李少刚乔晓光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回顾性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