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门诊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特点。方法于2007年5—6月对北京市三所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和妇科的门诊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筛查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somatic symptom severity scale,PHQ-15)进行筛查,对HADS评分≥8分的就诊者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师采用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进行精神状况检查,并做出精神科诊断。结果共有2074人完成调查,其中诊断为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组)110例,其中57例(51.8%)共患抑郁障碍;无精神障碍者(正常组)1538例(HADS评分<8分者915例,经MINI诊断无精神障碍者623例)。焦虑障碍组的平均年龄为(45.3±14.1)岁,正常组为(49.7±16.8)岁,两组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7,P<0.05);两组性别、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障碍组的PHQ-15总分为(12.5±5.7)分,正常组为(7.1±4.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1,P<0.01)。焦虑障碍组患者PHQ-15中出现频率前三位的条目为:感到疲劳37.3%(41例);睡眠问题37.3%(41例);虚弱感30.0%(33例)。正常组和焦虑障碍组的误工天数、目前疾病造成的功能损害(对家庭生活和家庭责任的影响、对工作和学习的影响、对社交生活的影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障碍组患者有自杀倾向者占32.7%(36例),只有22例患者(20.0%)被建议转诊到精神科(16例,14.5%)或予以精神类药物(6例,5.5%)。结论综合医院门诊的焦虑障碍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比例高、躯体主诉多、生活质量差、自杀倾向高,但被识别的比例较低。
躯体形式障碍是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目前治疗首选抗抑郁药物治疗,临床常用度洛西汀[1]。药物治疗对于躯体疼痛疗效较好,但总体临床疗效不令人满意[2]。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具有无创、副作用小、操作简便等优势,在精神科中使用越来越广泛。有研究证实rTMS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5-羟色胺水平,而对突触可塑性具有调节作用[3]。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尤其与5-羟色胺功能有关[3]。本研究采用rTMS结合度洛西汀治疗,与单用度洛西汀相比较,对比rTMS治疗对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效果。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在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10)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右利手;④此次治疗前2周内均未服用任何精神科药物。排除标准:①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②有癫痫病史或家族史者,有颅脑疾病、头颅外伤史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酒及药物等精神活性物资依赖者。入组患者共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18~70岁,平均(51.2±16.4)岁;受教育年限0~18年,平均(7.8±4.0)年;总病程2~168月,中位数为24月;发病次数1~2次,中位数为1次;基线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17,HAMD-17)平均(17.0±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