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胚胎
  • 5篇胚胎移植
  • 4篇受精
  • 4篇体外
  • 4篇体外受精
  • 4篇体外受精-胚...
  • 4篇激素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栓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小板聚集率
  • 2篇妊娠
  • 2篇受体
  • 2篇排卵
  • 2篇排卵方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1篇南通市妇幼保...

作者

  • 11篇陈丽
  • 10篇丁家怡
  • 10篇施蔚虹
  • 7篇沈亚
  • 7篇谭小方
  • 4篇邵骏
  • 3篇褚蓓
  • 2篇徐丽
  • 1篇金华
  • 1篇成晓燕
  • 1篇张晶晶
  • 1篇陈小芳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淮海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宫腔镜下重度宫腔粘连分解术后两种防粘连方法效果比较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比较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电切术后两种防止粘连方法的效果。方法 62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在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电切术,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止粘连方法。随机将6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术后置入充水球囊5 d+换置宫内节育器方法者为A组(30例),而采用术后直接放置宫内节育器方法者为B组(32例),两组术后均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1、2、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及宫腔形态变化情况。结果 A组30例患者中,月经第1、2、3个月的月经量增多者分别为24例(80%)、22例(73.3%)、23例(76.7%),宫腔内形态好转者26例(86.7%),而B组32例患者中月经第1、2、3个月的月经量增多者分别为17例(53.1%)、15例(46.9%)、14例(43.8%),宫腔内形态好转者19例(59.4%),提示术后月经恢复正常率A组高于B组(P<0.05),术后宫腔再粘连率低于B组(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置入充水球囊5 d后换置宫内节育器预防术后再次粘连效果优于术后直接放置宫内节育器。
陈丽陈小芳丁家怡施蔚虹
关键词:防粘连
低促性腺激素功能减退症2种促排卵方案的比较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低促性腺激素功能减退症(HH)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方案及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12年3月在本院进行助孕治疗的12例HH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种促排卵方法的效果及临床妊娠结局。采用A方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B方案[重组人促卵泡性素(FSH)+重组人促黄体激素(rLH)+hCG32种促排卵方案,待卵泡发育成熟后,指导同房或行人工授精助孕,后并予黄体支持。结果:12例患者共进行了34周期的促排卵治疗,10例妊娠,A方案6例妊娠,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6.1%,B方案4例妊娠,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6.4%。B方案的用药天数短于A方案(P〈0.05),而HCG大于16mm卵泡数和HCG子宫内膜厚度2种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SH+rLH+hCG的促排卵方案更加有效,促排卵天数更短,且临床妊娠率更高。
谭小方沈亚陈丽施蔚虹丁家怡
关键词:促排卵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索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与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FSHR)307位点和680位点的相关性。方法:对202例接受IVF-ET治疗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FSHR基因307位点和680位点的分型鉴定。结果:OHSS组患者的680这个位点中基因型频率AA,AG,GG分别为51.1%,38.3%,10.6%,等位基因频率A,G分别为70.2%,29.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与非OHS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07这个位点上未有类似发现。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FSHR基因的Asn680Ser这个位点可能与OHSS发病相关,Thr307Ala这个位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沈亚陈丽谭小方张晶晶施蔚虹
关键词:卵泡刺激素受体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
胚胎反复种植失败不孕症患者血清AT-Ⅲ活性、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观察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IF)不孕症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方法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胚胎RIF的不孕症患者32例,纳入RIF组;随机选取经IVF-ET后成功妊娠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取卵前和胚胎移植前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收集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AT-Ⅲ,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采用血小板聚集分析仪分析并测算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RIF组取卵前AT-Ⅲ活性为81.1%±11.4%、D二聚体水平为(0.56±0.08)mg/L、血小板聚集率为76.7%±7.0%,胚胎移植前分别为79.9%±9.2%、(0.63±0.13)mg/L、78.8%±5.1%;对照组取卵前AT-Ⅲ活性为99.7%±8.2%、D二聚体水平为(0.21±0.06)mg/L、血小板聚集率为58.4%±6.6%,胚胎移植前分别为97.6%±7.4%、(0.29±0.07)mg/L、60.8%±6.2%;RIF组取卵前及胚胎移植前血清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胚胎RIF的不孕患者IVF-ET治疗期间血清AT-Ⅲ活性下降,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可能与胚胎RIF的发生有关。
谭小方施蔚虹邵骏陈丽褚蓓丁家怡余震波李国华
关键词:血栓形成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胚胎移植位置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胚胎移植位置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生殖医学中心近4年来398个新鲜周期体外受精一胚胎多植(IVF/ICSI~ET)的资料,按患者子宫矢状面上移植泡到子宫内膜宫底距离(TDF)差异分为4组。组1:TDF〈1.00cm;组2:1.00cm≤TDF〈1.50cm;组3:1.50cm≤TDF≤2.00cm;组4:2.00cm〈TDF,评估胚胎移植位置对移植后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组3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宫外孕率、组4流产率都高于其余各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放置于距宫底1.5—2cm处妊娠率最高。
陈丽沈亚丁家怡施蔚虹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种植率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后再次移植前宫腔镜检查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宫腔镜检查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后再次冻融胚胎移植(FE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IVF-ET失败后要求再次FET患者156例,根据宫腔镜检查时是否发现异常和行宫腔治疗分为三组:A组45例,宫腔正常,行搔刮术;B组30例,宫腔正常,未行搔刮术;C组81例,宫腔异常,行宫腔治疗。比较三组宫腔镜诊治后再次FET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果 156例患者宫腔异常的检出率为51.92%。A、B和C组患者宫腔镜诊治后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57.78%、56.67%和58.02%,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33%、50.00%和54.32%,胚胎种植率分别为40.32%、39.81%和42.33%,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VF-ET失败患者在移植前进行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宫腔异常并进行相关治疗,改善再次FET的临床结局。
李晶丁家怡施蔚虹陈丽沈亚谭小方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宫腔镜
基于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促卵泡激素的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多囊卵巢是造成不孕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目的是探索多囊卵巢与相关单核苷酸的多态性位点相关性。方法该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良的等位特异的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并对其进行了可靠性评估,随后对多囊卵巢患者和对照样本进行了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两个单核苷酸的多态性位点进行了分型鉴定。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其提出的改良的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进行单核苷酸的多态性位点分型准确度高,区分度好,与Sanger测序法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能够很好的用于单核苷酸的多态性等多态性位点的分型鉴定;该实验对152例多囊卵巢患者和152例对照样本中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两个单核苷酸的多态性位点分型检测结果显示Thr307Ala和Asn680Ser两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呈现了与多囊卵巢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的两个单核苷酸的多态性位点可能与多囊卵巢的发病密切相关,为深入探讨该疾病和进一步研究单核苷酸的多态性分型奠定了基础。
沈亚丁家怡徐丽邵骏金华陈丽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刺激素受体
克罗米芬联合高孕激素状态促排卵方案在卵巢正常反应人群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联合高孕激素状态促排卵方案在卵巢正常反应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就诊本中心首次接受IVF-ET治疗的502例卵巢正常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促排方案不同分为高孕激素状态促排卵组(PPOS组,n=172)、克罗米芬联合高孕激素状态促排卵组(CC+PPOS组,n=168)及长方案组(n=162),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指标及临床结局差异。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促排卵指标比较中,长方案组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量、HCG日E 2水平、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优胚数均显著高于PPOS和CC+PPOS两组(P<0.05),而CC+PPOS组的Gn天数最短、Gn总量最低,显著低于长方案组和PPOS组(P<0.05);在治疗结局上,各组患者早发LH峰发生率、优胚率、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长方案组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CC+PPOS方案在卵巢正常反应人群中运用有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作为IVF促排方案选择之一。
沈亚施蔚虹丁家怡陈丽
关键词:克罗米芬
PCOS患者内脏脂肪与IVF- ET结局的相关性以及体重干预的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内脏脂肪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相关性,并观察体重干预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于本中心初次行IVF-ET助孕的PCOS患者180例,其中非内脏型肥胖患者62例(设为A组),内脏型肥胖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B组,60例)和体重管理组(C组,58例)。A、B组患者确诊后即开始接受IVF-ET治疗,C组患者予半年体重管理后开始接受IVF-ET治疗。测定、计算各组患者肥胖相关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总体脂肪率和内分泌生殖激素包括血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随访各组患者的受精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1)3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血FSH和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BMI、WC、WHR、总体脂肪率、内脏脂肪和血LH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2)A组患者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B组(P<0.05),流产率和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3)C组患者经6个月体重管理后BMI、WC、WHR、总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水平和血L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FSH和E2水平较管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组患者经6个月体重管理后进行IVF-ET,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较B组患者显著增加(P<0.05),流产率和中重度OHSS发生率较B组患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内脏型肥胖PCOS患者IVF-ET临床结局较差,而体重管理可改善IVF-ET临床结局。
陈丽丁家怡施蔚虹谭小方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内脏型肥胖体重管理
不孕症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聚集率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果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接受IVF-ET的不孕症患者110例,IVF-ET后胚胎种植妊娠组65例、胚胎种植失败组45例,取卵前及胚胎移植期检测其外周血血浆的D二聚体(D-Dimer)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取卵前,胚胎种植妊娠组、胚胎种植失败组D-Dimer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0.21±0.06)g/m L和61.7%±6.8%、(0.55±0.08)g/m L和80.0%±5.2%,两组相比,P均<0.01。胚胎移植期,胚胎种植妊娠组、胚胎种植失败组D-Dimer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0.21±0.05)g/m L和61.4%±6.5%、(0.54±0.08)g/m L和78.1%±4.5%,两组相比,P均<0.01。结论胚胎种植失败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胚胎移植期有所加重。
邵骏谭小方陈丽沈亚褚蓓丁家怡施蔚虹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种植血栓前状态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不孕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