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丽

作品数:24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9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醒世姻缘传
  • 7篇姻缘
  • 7篇《醒世姻缘传...
  • 6篇文化
  • 5篇人格
  • 4篇网络
  • 3篇儒家
  • 3篇神道
  • 3篇神道设教
  • 3篇小说
  • 3篇媒介
  • 2篇大众
  • 2篇大众文化
  • 2篇新媒介
  • 2篇叙事
  • 2篇薛素姐
  • 2篇哲学
  • 2篇审美
  • 2篇悖论
  • 2篇网络文化

机构

  • 23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24篇付丽
  • 4篇陈喜辉
  • 1篇吴蓬莱
  • 1篇张宏波

传媒

  • 5篇学习与探索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学术交流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3篇黑龙江高教研...
  • 2篇红楼梦学刊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常德师范学院...
  • 1篇黑龙江教育(...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被引量:4
2006年
交互式网络电影这一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单向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影观众反客为主,拥有了从未获得过的参与权利。在自由与创造意义上,进一步打开了新的视觉天地,开放了新的思维空间,以参与性、非线性以及自主性充分体现了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介功能的超越性。
吴蓬莱付丽
关键词:新媒介受众
试析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审美嬗变被引量:6
2008年
泛媒体时代出现的审美嬗变,与新媒介技术的影响紧密相关。网络新媒介技术的共享性与互动性,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上,将审美主体从以往单一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主动创作的角色身份。新媒介技术的虚拟性,解构了审美对象存在的确定性,使美与不美之间的界限模糊,意义维度平面化、碎片化。新媒介技术的工具性、程序性,替代了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个体性,进而剥夺了作为审美对象标志的"这一个"的独特性,失却了美之为美的魅力。新媒介技术拼贴复制程序,取代了审美对象创造过程中应有的历程性、历时性,导致审美对象的原创性缺失。新媒介技术的感官延伸与审美价值的缺失间具有因果关系。新媒介高技术性的功能指向感官强刺激与超满足,往往会排斥或遮蔽审美的情感元素,不利于审美价值中美的伦理意义———善的存在。功利性作为新媒介技术感官延伸的深层驱动力,在本质上与审美伦理价值冲突。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预设性技术,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制约性亦不容乐观。传统审美价值观念面临后现代价值消解的考验与挑战。新媒介技术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趋于完善,技术与审美的有机融合是其发展的历史必然。
付丽
关键词:新媒介技术审美嬗变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建构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网络不但承载优秀进步作品,也展现并传播低俗、有害的内容,这造成了网络文化主体的审美困境。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独具内蕴,具有许多合理成分,因而应该重返康德,借助其崇高美学思想进行新的祛魅,从而使网络文化审美主体成功实现自身理性审美主体的建构。面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心意能力";应该充分借鉴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源在道德的思想,发挥道德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真正把人作为目的,高扬人文精神。
付丽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主体虚拟生存特征的文化学思考
2010年
网络主体的虚拟生存是一种基于虚拟技术的幻觉式精神存在,但与主体现实生活中的幻觉则有着本质区别。"同感幻觉"使网络主体得以超越现实实在,获得新的人工经验。赛博空间中主体与他者、时间、空间的关系呈动态特征,动态化拉近了主体与他者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主体与他者关系中的对立及差异,为建构赛博空间的"虚拟共同体"即网络文化生态打下基础。作为不同时空信息的虚拟交汇处,网络的超链接、超文本以前所未有的动态性与包容性,将网络主体引入超现实的时空维度。赛博空间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娱乐世界,在追求享乐的意义上,其设计者和使用者堪称共谋,均力图从感官满足路径超越现实局限,弥补现实缺憾,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而其负面效应该引起人们警醒。
付丽
关键词:网络主体
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索被引量:9
2011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跨文化、非母语的毕业论文写作,是该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取"一个定位、两个统一、三个层级"的教学策略,将所学汉语知识化作毕业论文写作表达能力,学以致用,实现其跨文化学习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付丽
关键词:教学策略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留学生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理论探析被引量:6
2011年
文化导入指不同文化之间虽有差异,却可以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传授。文化导入是一种功能化、目的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可以在日常的"交际文化"教学层面显现其功能,弥补汉语言教育上的文化缺失,负载对外汉语宏观意义上的、跨文化的教学目的。在汉语研究性写作过程中,文化导入以文化介入的形式存在,留学生拥有作为写作主体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体现出留学生深度和广度的文化参与。"打通"式的文化导入在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展开,可以消除不同文化之间文化接受与文化输出的障碍。而留学生在精神上与中国文化的"对话",将其从"灌输性"教育中解放出来,激活其自由精神与独立品格。
付丽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导入文化介入文化生成
理性张扬与神道教化——《醒世姻缘传》的神道设教被引量:3
2002年
在晚明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观念背景下 ,在小说神道设教崇佛尚道的文学时尚中 ,《醒世姻缘传》从儒家理性立场出发 ,用神不尚神 ,体现出一份坚守传统的执着。《醒世姻缘传》理性而深刻地批判了佛道的世俗功利化 ,揭穿其神圣外衣下的虚假与丑恶 ,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伪宗教的精神迷惑作用。《醒世姻缘传》的理性自觉亦导致作者自拆神道之台。这虽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小说的神道设教 ,却在一种更深的观念层面揭示出儒家理性精神对各类神道的本能排斥 。
付丽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
从补天神话看儒家终极追求的悖论意义被引量:1
2000年
补天神话中石头与娲皇氏的关系 ,暗示了儒家终极追求与封建皇权接轨的局限性。石头无缘补天的悲剧揭示了儒家外王追求理想反被理想误的悖论。石头的自惭情结表现出儒家内圣开外王所导致的道德犬儒主义和弱势文化心理。神瑛侍者弃天理尚人情的价值取向转换 。
付丽
关键词:儒家文化悖论人格文化定位
大众文化立场上的谐俗叙事——论《醒世姻缘传》叙事的文化品位被引量:1
2003年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的叙事与该时期的大众文化亲缘密切。作者立足大众文化立场.体现大众关怀.表达大众审美趣味,形成谐俗性叙事的文化品位。这表明,即使是正统文人创作的世情小说,在文化观念、叙事角度和话语选择方面,亦往往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刘影响。同时,又以其亲和大众文化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文化与文学传播,显示出世情小说独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学魅力。
付丽陈喜辉
关键词:大众文化《醒世姻缘传》叙事文化品位
男权压抑下的悍妇心理——略论《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被引量:7
2003年
本文通过分析《醒世姻缘传》薛素姐的人生历程发现:男权压抑与薛素姐悍妇心理生成密切相关。敌视丈夫的怨愤心理,在父权与夫权的压抑中生成,贯穿于薛素姐离经叛道的悍妇人格。觊觎男人权力的降汉子心理,驱使薛素姐向男权挑战,对男权造成非同一般悍妇的颠覆性威胁。报复心理是薛素姐对男权制裁所做出的对抗性回应,与其残酷虐夫互为表里。薛素姐在男权社会中倒反天纲,最终必然被男人的权力所毁灭,这也正是《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的写作意图。
付丽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薛素姐男权社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