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配伍方法腰硬联合阻滞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拟行分娩镇痛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R组、S组、RS组,每组30例。各组在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罗哌卡因3mg、舒芬太尼4μg、罗哌卡因3mg+舒芬太尼4μg,硬膜外维持药物均为0.1%罗哌卡因+0.5mg/L舒芬太尼100mL。比较各组间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的差异,用药后的疼痛评分。观察各组运动阻滞程度、产程时间及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分娩过程中缩宫素使用量、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收集产妇对镇痛满意度。结果:R组和S组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长于RS组(P<0.05),R组和S组的镇痛维持时间明显短于RS组(P<0.05)。RS组在镇痛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R组、S组(P<0.05)。RS组潜伏期PCEA药物用量少于R组、S组(P<0.05);镇痛期间S组、RS组瘙痒发生率高于R组(P<0.05);RS组产妇产后镇痛满意度优于R组和S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3mg、舒芬太尼4μg及其复合液蛛网膜下腔阻滞均可用于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罗哌卡因3mg复合舒芬太尼4μg蛛网膜下腔阻滞分娩镇痛效果较单独用药更具优势。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鞘内注射给药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探讨其最适宜剂量。方法 120例健康初产妇(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30例。腰穿成功后各组鞘内分别注入舒芬太尼3μg(Ⅰ组)、4μg(Ⅱ组)、6μg(Ⅱ组)、8μg(Ⅳ组),拔针后硬膜外置管接镇痛泵。硬膜外给予初量药物15 min后,当VAS评分≥3分时,启动镇痛泵行硬膜外镇痛。观察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观察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各组产妇产程时间。观察产程中血压(MAP)、脉搏(HR)、血氧饱和度(SpO2),镇痛期间及镇痛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观察分娩过程中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结果Ⅰ组起效时间明显长于Ⅱ~Ⅳ组,且Ⅰ组维持时间明显短于Ⅱ~Ⅳ组(P<0.05)。Ⅰ~Ⅳ组产妇鞘内给药后10、15、30、60、90 min的VAS评分均较注药前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Ⅳ组鞘内给药后10、15、30 min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缩宫素使用率Ⅰ组43%(13/30)、Ⅱ组45%(15/30)、Ⅲ组75%(20/30)、Ⅳ组80%(24/30)。与Ⅰ组比较,Ⅳ组缩宫素使用率明显增加(P<0.05)。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及头晕。四组产妇皮肤瘙痒均在50%~60%。随着舒芬太尼剂量的增加,皮肤瘙痒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Ⅰ~Ⅳ组心动过缓与头晕发生率为[0(0/30),3%(1/30)],[10%(3/30),13%(4/30)],[13%(4/30),17%(5/30)],[23%(7/30),27%(8/30)]。与Ⅰ组比较,Ⅳ组心动过缓与头晕的发生显著增高(P<0.05)。四组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4~8μg鞘内给药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不影响产程。但活跃期以4~6μg为佳。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3组:5μg舒芬太尼+7.5 mg布比卡因组(A组)、5μg舒芬太尼+9 mg布比卡因组(B组)、10.5 mg布比卡因组(C组),每组各30例,布比卡因浓度均为0.5%。穿刺成功后在20s内匀速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记录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效果,肌肉松弛程度,牵拉反应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理情况,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情况。结果:3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高于A组及C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及C组(P<0.05)。A组运动阻滞程度评分明显小于B组和C组(P<0.05)。3组镇痛效果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牵拉反应、低血压、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A组肌肉松弛优良率、硬膜外追加药、恶心呕吐发生率与B组、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μg舒芬太尼复合0.5%布比卡因9mg用于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