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辉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家庭支持干预对救助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远期病情及生活质量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健全的家庭支持系统对经救助后回归家庭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远期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收救助的精神分裂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救助结束回归家庭时给予常规性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开展持续性家庭支持干预。6个月后使用儿少生活质量问卷(ISLQ)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比。结果研究组PANSS 3因子及总分(t=7.85,11.47,10.75,9.80;P<0.01)、儿少生活质量问卷(ISLQ)10项因子(t=11.23,13.69,38.76,15.16,15.61,31.51,15.25,11.12,11.75,19.63;P<0.0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救助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开展长期家庭支持干预可显著控制病情,促进全面康复。
- 董亚辉刘忠王丽娟
- 关键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 流浪儿童异常情绪及人格特征调查分析
- 2015年
- 目的:调查长期流浪儿童人格特征及存在的异常情绪。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流浪儿童作为流浪组,选择同期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预防接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量表对两组儿童性格及情绪特征进行评估。结果流浪组男童、女童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流浪儿童性格孤僻、适应环境困难、明显掩饰倾向、高度情绪不稳定性及不良的精神质特征;流浪儿童存在自卑、抑郁、焦虑、疑心病观念等异常情绪。结论流浪儿童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同时存在异常情绪。
- 董亚辉刘忠王立娟王淑珍王秀丽
- 关键词:流浪儿童人格特征艾森克人格问卷
- 帕利哌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阴性症状的效果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28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开始时对患儿的各种阴性症状进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后使用帕利哌酮进行治疗,疗程6个月,并在治疗各阶段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对比。结果入组时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在SANS 5项因子(思维贫乏;情感平淡或迟钝;意志缺乏/情感淡漠;兴趣缺乏/社交缺乏,注意损害)均处于高分值水平(12.3±1.1,10.4±1.6,14.7±1.0,9.4±1.2,11.8±1.5);经帕利哌酮治疗后患儿各项阴性症状逐渐缓解,治疗结束时5项因子分值与治疗初比较有显著改善(t=29.25,15.66,22.61,17.54,24.57;P<0.01)。结论帕利哌酮能显著改善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各种严重的阴性症状。
- 董亚辉刘忠王立娟王淑珍王秀丽
- 关键词:阴性症状精神病学
- 家庭支持干预对救助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远期病情及生活质量影响
- 董亚辉刘忠王立娟王淑珍王秀丽
- 该研究通过观察救助后回归家庭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开展家庭支持干预,探讨了家庭支持干预对救助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远期病情及生活质量影响。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研究组患儿的病情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患儿的各项...
- 关键词: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医疗救助
- 流浪儿童与普通儿童个性特征差异的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了解长期流浪儿童与普通儿童个性特征的差异情况。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流浪儿童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预防接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入组时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两组儿童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性(L)等各项性格特征进行评估对比;同时按不同流浪时间(1年以内短期组、1年以上长期组)对流浪儿童分组,并对比两组EPQ各项因子得分。结果流浪儿童性格普遍偏向孤僻、难适应外界环境E(男t=3.42,P<0.01;女t=2.78;P<0.05),有明显掩饰倾向L(男t=2.87,女t=2.35;P<0.05),高度情绪不稳定性N(男t=2.74,女t=2.34;P<0.05)及不良的精神质特征P(男t=2.37,女t=2.77;P<0.05)。长期流浪组各项个性特征异常程度较短期组更严重E(t=2.87,P<0.01);P(t=2.36;P<0.05);N(t=2.39;P<0.05);L(t=2.13;P<0.05)。结论流浪儿童与普通儿童个性特征存在明显差别,流浪儿童个性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长期流浪者更严重。
- 董亚辉刘忠王立娟王淑珍王秀丽
- 关键词:流浪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