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勇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连云港市卫生局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研究
- 2005年
-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阶段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42例到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年龄53~90岁,男21例,女21例),分别于急性期(<6天,n=27,年龄53~87岁)和亚急性期(6~20天,n=15,年龄51~90岁)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同时选择年龄相匹配的20例其他非凝血及血栓性疾病患者(年龄61~87岁)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期未见升高(<0.5 mg/L),而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0.5 mg/L,0.5~2 mg/L),亚急性期与对照组(<0.5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急性期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1)(正常值为<0.5mg/L).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纤溶系统显著激活并非在急性期,而是在亚急性期.这也为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提供了依据.
- 邱杰夫葛长江骆勇
-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D-二聚体纤溶
- 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甘露醇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对轻、中度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探讨其应用时机。方法选取出血量不超过50ml的幕上非丘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在起病24小时后和6小时内应用20%甘露醇,并在治疗开始和治疗15天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0.0%、60.0%;继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3.3%、58.4%;病死率分别为4.0%、8.0%。治疗组(24小时后应用组)较对照组(6小时内应用组)对继续出血的影响小,疗效与安全性较高。结论选择发病24小时后应用甘露醇对轻、中度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具有合理治疗和推广应用的临床意义。
- 邱杰夫葛长江骆勇
- 关键词:甘露醇继续出血
- D-二聚体定量检测判断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情况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判定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例,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8例,脑梗塞(CI)30例,非血栓性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Microfarad-ualbumin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UAP组(0.74±0.32)mg/L、AMI组急性期(1.81±0.62)mg/L与SAP组(0.31±0.13)mg/L及对照组(0.26±0.12)mg/L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P~Δ<0.01、P~**、P^(ΔΔ)<0.00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IA组(0.99±0.41)mg/L,CI组急性期(0~6天)1.02±0.51mg/L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亚急性期(7~20天)AMI组(1.45±0.72mg/L)、CI组(2.20±0.71mg/L)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期比较呈进行性增高。AMI组(0.32±0.12mg/L)、CI组(0.32±0.13mg/L)恢复期(1月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定量检测D-二聚体有助于准确判断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急性发病情况并为治疗该类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 葛长江邱杰夫骆勇刘永明朱立勋
- 关键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