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新宇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北辰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北辰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2篇卒中
  • 2篇急性
  • 2篇复发
  • 2篇复发性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参数
  • 1篇血性
  • 1篇血虚
  • 1篇炎性
  • 1篇养血
  • 1篇叶提取物
  • 1篇抑郁
  • 1篇银杏提取物
  • 1篇银杏叶

机构

  • 9篇天津市北辰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郝新宇
  • 2篇于士柱
  • 2篇蔡桂淑
  • 1篇檀龙海
  • 1篇陈宗羡
  • 1篇周景来
  • 1篇王黎明
  • 1篇常虹
  • 1篇李华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吉林医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脑胶质淋巴系统与脑部疾病研究进展
2025年
位于大脑内星状胶质细胞外层的一种称作水通道蛋白4(AQP-4)的分子结构,承担着调管脑脊液与大脑组织液互相流通与相互作用的重要角色,是脑胶质淋巴循环体系的核心部分。该体系的职责在于清除大脑代谢残弃物(比如乳酸)和异常蛋白(如β-淀粉蛋白)。与脑膜淋巴系统功能上相连,可能共同参与可溶性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以及代谢物和废物的清除。随着对脑部疾病认识的加深,脑部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多项研究表明,脑胶质淋巴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神经退行性变、睡眠障碍性疾病等)有相关性病理变化。本文对胶质淋巴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不同脑部疾病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探索新的脑疾病治疗方法提供更多科学思路。
马丽峰吴晓玉(综述)郝新宇
关键词:睡眠障碍
养血除湿汤治疗慢性血虚湿热型荨麻疹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荨麻疹为临床常见疾病,成因有外因、有内因、也有内外因相结合者,病情比较复杂,当审证求因,庶能得治。笔者采用养血除湿汤治疗慢性血虚湿热型荨麻疹34例,并与西药治疗同样是血虚湿热型慢陛荨麻疹32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檀龙海郝新宇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周景来郝新宇石银屏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运动疗法
体重指数和腹围指数对缺血性卒中部位和病因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腹围指数(AGI)对缺血性卒中部位和病因的影响,以判断二者能否预测缺血性卒中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共1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性别、年龄、既往史相匹配的155例正常对照者,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测量腹围并计算腹围指数,进行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TOAST分型。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超重(BMI 24.00~27.90 kg/m^2)亚组(t=2.060,P=0.000)和肥胖(BMI≥28 kg/m^2)亚组(t=2.315,P=0.000)体重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者,腹围异常(AGI>1 cm/kg)亚组腹围指数高于正常对照者(t=1.021,P=0.000)。1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型)10例(5.41%)、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型)81例(43.78%)、腔隙性梗死型(LACI型)56例(30.27%)和后循环梗死型(POCI型)38例(20.54%);不同体重指数患者仅PACI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041,P=0.011),24.00~27.90 kg/m^2亚组PACI型比例高于<18.50 kg/m^2亚组(Z=4.823,P=0.028)、18.50~23.90 kg/m^2亚组(Z=3.157,P=0.026)和≥28 kg/m^2亚组(Z=2.076,P=0.015);不同腹围指数患者仅POCI型比例>1 cm/kg亚组高于≤1 cm/kg亚组(χ~2=6.624,P=0.010)。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59例(31.89%)、小动脉闭塞型(SAO型)57例(30.81%)、心源性栓塞型(CE型)32例(17.30%)、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型)17例(9.19%)和不明病因型(SUE型)20例(10.81%);不同体重指数患者LAA型(H=21.597,P=0.000)和SAO型(H=29.908,P=0.000)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8 kg/m^2亚组LAA型比例高于<18.50 kg/m^2亚组(Z=9.263,P=0.020)、18.50~23.90 kg/m^2亚组(Z=18.780,P=0.000)和24.00~27.90 kg/m^2亚组(Z=6.817,P=0.009),18.50~23.90 kg/m^2亚组SAO型比例高于<18.50 kg/m^2亚组(Z=7.404,P=0.007)、24.00~27.90 kg/m^2亚组(Z=22.849,P=0.000)以及≥28 kg/m^2亚组(Z=12.025,P=0.001);不同腹围指数患者>1 cm/kg亚组LAA型比例高于(χ~2=11.461,P=0.001)、SOE型比例低于(χ~2=4.558,P=0.033)≤1 cm/kg亚组
郝新宇于士柱李华蔡桂淑
关键词:卒中体重人体测量术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系指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的患者再次出现新的症状,其病残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首次发作患者。为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其二级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本文拟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郝新宇于士柱
关键词:脑缺血卒中复发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银杏叶提取物银杏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与治疗组(60),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用银杏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5.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0.00%,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痴呆症患者采用银杏注射液治疗,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郝新宇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银杏提取物银杏注射液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首发及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首发及复发性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将就诊于天津市北辰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作为脑梗死组,将同期体检中心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既往疾病史,收集所有受试者血液标本,比较两组MHR比值。将脑梗死组分为首发脑梗死及复发脑梗死,其中复发患者51例为复发组,100例为首发脑梗死组,比较首发及复发组MHR的差异。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及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分别记录轻度及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首发、复发脑梗死例数,分别比较两组MHR在首发及复发脑梗死组是否有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单核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梗死组较首发脑梗死组在年龄、单核细胞计数、MHR、糖尿病均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复发组MHR较首发组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中复发及首发组M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及MHR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MHR作为新的炎性标记物对脑梗死首发及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吴晓玉郝新宇马丽峰
关键词:复发脑梗死炎性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的2013中国脑卒中大会中指出,急性脑梗死目前已成为我国疾病致残致死的第一位原因。溶栓治疗是血管再通的最理想方法,但由于治疗时间窗(发病3~4.5 h)的限制,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率很低(1.6%)[1],所以失去溶栓机会的病例颇多。如何挽救患者的生命及减少致残率成为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观察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陈宗羡常虹郝新宇蔡桂淑王黎明
关键词: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RT-PA
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天津市北辰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住院患者200例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血小板参数,将脑梗死患者进行CISS分型,并进行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数值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大血小板数目(P-LCC)数值较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116例、心源性卒中(CS)28例、穿支动脉疾病(PAD)56例。PLT、PDW、MPV与CISS分型呈正相关,并且PDW、MPV的相关性显著。PCT、P-LCR、P-LCC与CISS分型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P-LCR、P-LCC需要综合更多的临床和患者因素来考虑。结论血小板参数作为一种简单的、临床易获得的血栓形成的血液标记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初步作为脑梗死病情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郝新宇马丽峰白晓清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参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