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亮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三明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疗效
  • 3篇动脉
  • 3篇血液
  • 3篇血液透析
  • 3篇疗效分析
  • 3篇临床疗效
  • 3篇静脉
  • 2篇动静脉内
  • 2篇动静脉内瘘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血管
  • 2篇置管
  • 2篇置管溶栓
  • 2篇溶栓
  • 2篇内瘘
  • 2篇腔内
  • 2篇球囊
  • 2篇下肢

机构

  • 7篇三明市第二医...

作者

  • 7篇王亮
  • 3篇林海
  • 1篇郑木苹
  • 1篇陈珠妹
  • 1篇蔡琳

传媒

  • 3篇中外医疗
  • 3篇心血管病防治...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研究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经过治疗后对全部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狭窄发生率进行分析,使用mRS评分对全部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本次研究中全部颈动脉狭窄患者均使用保护装置和颈动脉球囊扩张,置入颈动脉支架,其中33例患者支架后需要后扩张,手术成功率为100%。全部患者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5.7±9.3)%,手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2.3±7.4)%。球囊扩张过程中24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5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脑高灌注损伤、1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不良事件出现率为5.00%,58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或改善。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3-60个月的随访,经过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复查患者60例,经过CTA复查患者55例,经过DSA复查患者5例。通过结果得知5例患者支架内再狭窄,2例患者出现缺血症状。随访过程中使用mRS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其中30例患者为0分,27例患者为1分,3例患者为2分。不同年龄者及是否存在高血压对疗效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能够有效缓解和改善患者症状,治疗效果确切,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并且治疗效果受到患者年龄、高血压因素的影响,临床应加以重视。
王亮林海陈敏罗滨黄杨杰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临床疗效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内口切除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瘘血管狭窄改善数、内瘘总通畅时间、内瘘通畅率、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1.41±11.74)min、术中出血量为(131.25±53.36)mL,均少于对照组(73.72±10.38)min、(218.38±65.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5.660,P<0.05);研究组内瘘血管狭窄改善数为(2.92±1.17)个,显著多于对照组(1.58±0.7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2,P<0.05);研究组狭窄部位血管内径(3.41±0.48)mm、透析血流量(480.47±95.25) mL/min均大于对照组(2.89±0.51)mm、(426.28±86.23)m 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7、2.310,P<0.05);但两组内瘘总通畅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时应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内瘘狭窄情况,安全可靠。
王亮林海陈敏罗滨黄扬杰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狭窄
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分析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治疗中,采取血管腔内成形术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间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非手术治疗干预,观察组则实施腔内血管成形术干预;对比观察在不同治疗方案下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距离、疼痛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血流量以及血管内径)。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35%vs 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的A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0、4.834,P<0.05);且观察组1、3个月的间歇性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8、6.817,P<0.05)。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4、6.579,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峰速、血流量以及血管内径分别为(46.88±5.46)cm/s、(35.89±3.45)mL/(s·m~2)、(1.35±0.34)mm,优于对照组的(39.35±5.34)cm/s、(27.25±3.60)mL/(s·m~2)、(0.83±0.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5、11.363、7.520,P<0.05)。结论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治疗中,采取血管腔内成形术干预效果显著,可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其踝肱指数。
罗滨王亮
关键词:血管腔内成形术ASO血流动力学指标踝肱指数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围术期护理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将介入围术期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干预中的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82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投掷骰子单双数字法将其分成常规组(41例)及研究组(41例)。予以常规组基础护理,予以研究组围术期护理。对比两组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得分,并发症出现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常规组和研究组血管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11,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与常规组分别为4.88%、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研究组与常规组分别为95.12%、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0.05)。结论将介入围术期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干预中,能够增加血管内径以及透析血流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发挥一定干预效果。
陈珠妹郑木苹王亮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介入动静脉内瘘狭窄血液透析球囊扩张
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透动静脉内瘘闭塞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分析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疗效。方法抽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前臂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蓝色球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红色球3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4 h及术后72 h的血流开通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治疗24 h、48 h、72 h血流开通率(36.67%,53.33%,83.33%)均高于对照组(13.33%,23.33%,33.33%)(P<0.05);再次造瘘率(16.67%)低于对照组(66.67%)(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0%、3.3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可有效提高72 h闭塞血管再通率,降低再次造瘘率,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血管条件差,再次造瘘血管少的患者。
王亮林海陈敏罗滨黄扬杰
关键词:置管溶栓球囊成形术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
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与预防(附28例报道)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DVT的诊治、预防及高危因素。方法分析我院妇科术后28例DVT患者的预防、发病原因、诊断与治疗。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及患者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辅助检查以彩色多普勒显象为最佳,治疗上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对妇科术后,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防止致命性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综合征的发生。
王亮蔡琳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术后诊治
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究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23年5月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试验组给予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相关指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神经传导速度、疼痛程度及围手术期指标、手术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踝肱指数、足趾血氧饱和度及足部皮温、血管内径及血流量、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流峰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踝肱指数、足趾血氧饱和度及足部皮温、血管内径、血流峰速及血流量、下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管开通率高于参照组,支架植入率及截肢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可有效提高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优化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同时能减少支架植入,降低截肢风险,缩短康复周期,其整体疗效更显著。
黄扬杰王亮何天敏罗滨
关键词:置管溶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