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丹

作品数:11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城乡
  • 3篇聚落
  • 3篇感知
  • 3篇城市
  • 3篇城乡规划
  • 2篇文化
  • 2篇乡村聚落
  • 2篇教育
  • 2篇规划教育
  • 2篇城市设计
  • 1篇大雁
  • 1篇大雁塔
  • 1篇地域环境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前沿
  • 1篇再认
  • 1篇人居
  • 1篇评价指标
  • 1篇情景感知

机构

  • 10篇西安建筑科技...

作者

  • 10篇杨晓丹
  • 6篇周庆华
  • 2篇王庆军
  • 1篇李小龙
  • 1篇王树声
  • 1篇高元

传媒

  • 4篇规划师
  • 2篇建筑与文化
  • 2篇国际城市规划
  • 1篇城市规划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感知体验的城市空间类型探讨被引量:10
2022年
在城市迈向精细化转型的时代,探究城市空间对人的身心体验的影响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分类主要基于空间的功能、形式或位置等客观物理属性,重点回应与城市相关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体验时代下公众的精神文化感知需求。文章通过梳理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感知体验以及感知体验下的城市空间意图,将公共性交往、不同人群的成长需求、人对空间的中高阶需求等作为感知维度城市空间营造的主要价值体系,最终划分了六种主观体验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类型,以期为“高感知”城市的营造提供借鉴。
王一睿周庆华杨晓丹南佳博程铭
关键词:感知体验价值体系空间类型城市设计
栖守与流转——比较视角下的乡土营造特征及其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乡村作为当下并置于城市的聚落形态,反映了一种朴素的人居环境营造观。文章通过对多个乡村聚落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乡村空间营造中"合异与散同""错时与微差"以及"集体经营"的内在特征,并由此引申,对隐匿于乡村聚落的本土性进行了粗浅的解读。希望借助以上的分析和解读,为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本源价值和在文化上的乡土意义寻找一种未来指向,也为身处建筑学与城市学的我们提供一种城市之外、理论之外、正统之外的研究视野。
杨晓丹王庆军
非洲分形之美——评《非洲分形:现代计算模拟与本土设计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非洲分形:现代计算模拟与本土设计研究》一书以混沌分形学为主导理论,以图形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为技术支撑,全面、深刻地剖析了非洲部落中蕴藏的分形美学。文章介绍了该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结合城乡规划方向,重点介绍了非洲聚落中的三种分形类型:聚落建筑中的矩形分形;聚落建筑中的圆形分形;聚落建筑中的枝状分形。通过列举隐藏于非洲聚落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分形实例及图形分析,希望一方面为分形在建筑、聚落中的存在与体现提供有力佐证,另一方面希望为国内城乡聚落及建筑的分形研究提供多样的分析视角和简明创新的图形分析方法。
杨晓丹
城市公共空间感知的过程框架与评价体系研究被引量:16
2022年
环境感知是空间营造的基础,明确有效沟通物质环境与主体感知的结构化关系是实现当前中国城市转型过程中“人本回归”的必然方向之一。环境心理、行为学为主客体之间的感知研究提供了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但并未形成多维度评价体系和集成研究框架。本文从空间感知的内涵特征与研究框架、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以及不同感知维度之间的关系示例切入,列举国内外城市空间感知评价的相关文献,结合人的环境认知过程,总结提炼城市空间多维度的评价指标集和集成研究框架,为多场景、多维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感知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一睿周庆华杨晓丹南佳博
关键词:城市设计感知过程评价指标
文献分析视角下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研究动态被引量:4
2020年
以《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为文献来源,依托中国知网(CNKI)文献计量可视化平台,分析以上期刊文献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文献指数等,结合对近3年相关中央文件的解读,总结我国城乡规划研究动态:①整体研究趋势为经典问题始终延续、前沿问题不断涌现;②经典问题包括:法定规划、问题导向的城市设计、国情政策导向的城镇化研究;③涌现的前沿问题包括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旅游规划、产城融合;④未来研究趋势一方面延续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等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将展开对乡村的系统性研究、对本土规划理论的构建以及健康与安全城市研究。
杨晓丹周庆华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分析学术前沿
八景:一种城乡人居风景营造的本土模式被引量:5
2022年
1.何谓"八景"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对地方特色景致的挖掘凝练与统筹经营,通过遍察地域环境、辨识山水特质、巧施风景营造、融注人文意涵,建构以特色景群为引领的区域风景秩序,彰显一方人居之美。由此累代形成“八景”营造传统,亦有“十景”“十二景”“十八景”等,其义相通。此传统以简便和通俗易懂的模式,让全社会葆有“风景意识”和“风景责任”,能够自觉对城乡及周边环境进行风景发掘、营造、保护和提升,形成多样化的地方景群。
杨晓丹王树声李小龙张琪瑞(文/图)
关键词:八景本土模式风景地域环境人居
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与专业教育改革被引量:11
2018年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在理论与现实的映射中动态调整、循环反馈,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学科完善路径。文章基于规划设计机构的一线实践经验,从理论复杂性、实践复杂性和导向复杂性出发,探索传统空间规划日益凸显的公共政策属性问题,进而提出"1+3"的规划专业教育改革设想,即以正确价值观为1个基准,以3个结合为培养方向,包括专业技术与宏观思辨结合、常态规划与非常态应对结合、工程专才与管理通才结合。希望这一讨论能够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实践和专业教学提供借鉴。
周庆华杨晓丹
关键词:公共政策规划教育
“无序”背后的逻辑:乡村宅形及聚落空间再认知——以渭南市黑杨村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伴随着城乡发展与建设逐渐聚焦乡村的趋势,解读与构建适应乡村传统的营造体系成为当下重点研究内容。文章以笔者家宅及所在乡村为例,引入阿摩斯·拉普卜特教授的"文化选择"理论,梳理了家宅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次宅形变化,以及对应时期的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分析了生产方式、现代符号、集体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乡村宅形及公共空间的影响,以及使用行为对空间形式的选择作用。由此,文章从以下四点阐释了对乡村宅形及聚落空间的再认知:(1)需求导向下的空间创造;(2)功能复合下的空间构成;(3)集体经营下的空间演变;(4)熟人网络下的聚落单元;希望清正以往对乡村空间的一些误读。
杨晓丹王庆军
关键词:乡村聚落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规划教育思考被引量:26
2020年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传统城乡规划教育方向及框架应加快调整与完善。文章在分析城乡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主体支撑学科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空间规划+政策研究”的能力构成、“思维基础+专业支撑+战略提升”的教学框架、“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的重点课程衔接、“辨才+将才+帅才”的就业引导4个方面的城乡规划教育调整建议,希望能为城乡规划学科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庆华杨晓丹
关键词:规划教育教学框架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情”“景”感知与提升策略——以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为例被引量:4
2023年
以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为例,梳理在线点评数据,解析公众置身于大雁塔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情况。结果表明,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主要由文化氛围、场景设施、文化活动、消费服务、时间安排、文化特色6类感知要素构成,并以长尾词为依据,析出潜在感知要素,引导文化特色景观的塑造。同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明确“景观节点—环境场景—整体氛围—基础服务”的感知层级及其结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感官要素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景观、遵循文化感知层级、保持情感正向引导的文化空间感知优化策略,以满足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需求,引导公众对文化空间主题特色的感知。
南佳博周庆华高元高元杨晓丹
关键词:文化感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