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宇

作品数:5 被引量:158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高校
  • 2篇城市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知识经济
  • 1篇时空分异
  • 1篇区域内高校
  • 1篇协调度
  • 1篇教育
  • 1篇科研绩效
  • 1篇国际科技合作
  • 1篇ESDA
  • 1篇城市创新能力
  • 1篇创新型
  • 1篇创新型城市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林宇
  • 3篇杜德斌
  • 2篇胡小立
  • 2篇王倩倩
  • 1篇刘承良

传媒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区域内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开放度与科研绩效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随着科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提高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效益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开拓了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思路,推动产生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应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建立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一流大学。运用熵值法对区域内高校国际科技合作进行测度,比较不同区域内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情况,探讨区域内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开放度与科研绩效的相关性,为我国高校科研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一定参考。
胡小立杜德斌林宇王倩倩刘承良
关键词:科研绩效
耦合视角下的高校科研与教育系统关系——以美国百强高校为例被引量:5
2018年
在构建高校科研与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耦合模型,揭示美国百强高校科研——教育系统复合耦合作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整体上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且较为稳定,表明高校科研系统与教育系统交互耦合的高度紧密性。时序演化上,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曲线分别呈U型和S型变化趋势,高校科研与教育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同向变化(2005—2008年)和反向变化(2009—2011年)两个阶段。(2)校际差异上,科研水平的基尼系数大于教育水平的基尼系数,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教育水平变化曲线成相反的走势,随着时间推移,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3)校际间的耦合度差异性较不明显,而协调度水平差异较明显,呈现"纺锤状"等级规模结构,具体可划分为六大耦合协调类型。
何舜辉杜德斌林宇刘树峰
关键词:高校教育协调度
美国专利产出的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依托,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博弈的重要筹码。由于较早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美国拥有出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一直处于全球创新活动等级中的...
林宇
关键词:影响因素时空分异
文献传递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8
2017年
基于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专利、论文数据测度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揭示2001~2014年中国创新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创新格局刻有明显的经济地带性差异的烙印,呈"东-中-西"逐渐衰减的态势,且随着时间推移,东部的压倒性地位进一步强化。(2)基尼系数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反映了整体由极化增长向优化均衡发展的空间过程。东部地区基尼系数维持相对稳定;创新能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城市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却在不断缩小。(3)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城市分布具有很强的经济依赖性,广泛分布于发达城市,而中等水平以上的城市呈集聚分布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与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分布高度吻合。(4)Moran’s I值均为正,并呈不断上升之势,反映了城市间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省会城市作为区域性的创新极,对周围城市的创新带动效应并不明显,辐射作用有限。(5)经济基础、人力资本、教育水平、FDI规模、制度因素、基础设施6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形成。其中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因素影响较大,教育水平和制度因素次之,而FDI规模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区域的创新能力影响相对较小,但仍表现为正向影响。
何舜辉杜德斌焦美琪林宇
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ESDA
新加坡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及其对上海的启示被引量:23
2016年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反思其经济发展模式,抓住机遇,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及多元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近十几年来,新加坡政府推行一系列措施重视制造业、服务业创新化发展,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宽松创新环境,培育及引进人才,推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打造优质创新平台,提升本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并推进新加坡创新城市发展。如今新加坡已成功转型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新驱动城市,成了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其发展经验对正在筹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来说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新加坡创新城市的发展背景基础上,探讨其推进创新城市发展的举措及经验,以期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借鉴。
林宇何舜辉王倩倩胡小立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知识经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