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明
-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术中三维CT导航引导下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在术中CT导航引导下行小儿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置钉准确率及近期疗效。方法 10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儿,手术时年龄为3~6岁,平均4.5岁。所有患儿均为单发完全分节半脊椎,其中半脊椎1例位于T10,2例位于T11,3例位于T12、2例位于L2,1例位于L3,1例位于L4。术中在CT导航引导下进行置钉和半椎体切除。结果本组病例共置椎弓根螺钉48枚,经术中CT扫描证实位置良好,无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进入椎管者,大部分螺钉刚好穿出椎体前缘皮质骨,置钉准确率达100%。术前半脊椎上下相邻节段侧凸Cobb角为20.0°~60.0°,平均40.5°,术后矫正至1.0°~14.0°,平均矫正至8.3°,平均矫正率为78.5%。在6例胸椎半脊椎病例中,术前半脊椎上下相邻节段后凸Cobb角为23.0°~36.0°,平均29.3°,术后Cobb角矫正至0°~13.0°,平均矫正至8.3°,平均矫正率为69.5%;在4例腰椎半脊椎病例中,半脊椎上下相邻节段后凸Cobb角为0°~2.0°,平均1.5°,术后腰椎前凸恢复至8.0°~18.0°,平均恢复腰椎前凸13.0°。本组病例平均随访5个月,未发生螺钉松脱、折断等并发症,远近端代偿弯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利用术中CT导航系统有利于在小儿患者中准确地置入椎弓根螺钉,能够有效增加矫形力和防止内固定的失败,使得切除小儿半脊椎更加简便和安全。
- 韩雨赵志明张永刚王征张雪松毛克亚崔庚陆宁李海燕肖嵩华王岩
- 关键词:脊柱侧凸截骨术
-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4
- 2019年
- 目的研究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8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TLIF治疗,观察组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TLIF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分、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及脊髓功能进行统计或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4周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腰、腿VAS值和JOA值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3天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一氧化氮(NO)、P物质(SP)、P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_2(PGE_2)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均得到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胫总神经传导速度(NCV)、潜伏期(DL)均明显恢复,并且研究组患者腓总神经、胫总神经NCV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腓总神经、胫总神经DL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显著减少术中创伤,有效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并且对脊髓损伤较小。
- 赵志明王玉召钟浩张岩峰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氧化应激指标脊髓功能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矫形手术近端固定椎的选择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时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或脊椎去松质骨截骨治疗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123例,其中男110例,女13例:年龄21~56岁(36.1±6.1岁),截骨椎(osteotomied vertebra,OV)均分布于T11-L4。根据UIV与近端OV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组:A组,UIV为近端OV头侧第3个椎体(n=64);B组,UIV为近端OV头侧第4个或更多椎体(n=59)。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全脊柱后凸角(globalkyphosis,GK),胸后凸角(thoracic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UIV是否跨过后凸顶椎(apicalvertebra,AV),将患者分为AV组(n=34)和Non—AV组(n=89),同样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参数。结果:随访24~60个月(29.3±3.2个月),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A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平均固定节段明显少于B组(7.2±1.0VS.8.2±1.5,P〈0.05);两组矢状面参数及ODI在术前、末次随访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胸背部疼痛或异物感的发生率(10/64)明显低于B组患者(25/59)(P〈0.05)。A组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64VS.2/59,P〉0.05)。AV组和Non—AV组比较,AV组平均固定节段明显多于Non—AV组(P〈0.05),两组矢状面参数及ODI在术前、末次
- 赵志明姚子明郑国权王征王岩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截骨
- 腰椎PLIF局部自体附件骨植骨融合临床效果-最少5年随访结果
- 目的 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应用双Cage和局部自体附件骨的融合率及术后5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接受PLIF手术、椎体间植入双Cage...
- 张永刚王岩赵志明张雪松王征毛克亚陆宁刘保卫刘郑生肖嵩华
- 关键词:自体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相邻节段退变
- 浮膝损伤一期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02年
- 文伯元吉善和张岩峰赵志明谭龙
- 关键词:髓内钉手术时机浮膝损伤一期手术
-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5年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应用双Cage和局部自体附件骨的融合率及术后5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接受PLIF手术、椎体间植入双Cage与局部附件骨、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的84例患者的住院病历,并通过随访获得患者术前、术后1年、3年、5年的影像学资料,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并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分,观察椎体融合情况、相邻椎间隙退变情况(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结果]单间隙固定、二间隙固定、三间隙固定的患者术后1年、5年ODI评分比术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术后1年与术后5年OD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融合率均为94.95%,术后3年融合率均为100%。术后5年部分患者遗留腰部发困、发僵、下坠感等腰痛不适症状,发生率22.61%(19/84),尚不能认为单间隙固定、二间隙固定、三间隙固定腰部不适发生率有差别。术后5年相邻椎间隙退变发生率19.04%(16/84)。具有相应症状、体征伴有ODI评分增加的ASD发生率2.38%(2/84)。[结论]PLIF应用双Cage结合自体局部附件骨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疾病椎体融合率高,术后1年、术后5年ODI评价临床疗效好。部分病人术后遗留有腰部不适。术后5年ASD多是影像学上的变化,极少产生临床症状。
- 赵志明张永刚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李海燕
- 关键词: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