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剑

作品数:22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细胞
  • 6篇肝癌
  • 4篇带状疱疹
  • 4篇带状疱疹后
  • 4篇带状疱疹后神...
  • 4篇神经痛
  • 4篇疱疹
  • 4篇疱疹后神经痛
  • 4篇细胞癌
  • 4篇经痛
  • 4篇基因
  • 4篇脊髓
  • 4篇肝细胞
  • 4篇肝细胞癌
  • 3篇蛋白
  • 3篇诱生
  • 3篇转染
  • 3篇自噬
  • 3篇抗肝癌
  • 3篇CTL

机构

  • 21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21篇潘剑
  • 8篇罗国容
  • 8篇黄天明
  • 6篇陈婷婷
  • 6篇陈承晓
  • 4篇黄荣师
  • 4篇蒋宗滨
  • 4篇张爱民
  • 3篇晁耐霞
  • 3篇邓祥发
  • 3篇黄绍明
  • 3篇陈云婷
  • 2篇陈峡
  • 2篇鲁力
  • 2篇肖德强
  • 2篇张亮
  • 1篇黄东萍
  • 1篇张勇胜
  • 1篇贾亮
  • 1篇谭国鹤

传媒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广西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2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花青素B2及黄曲霉毒素B_1对人胚胎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亚酶1A2、3A4活力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B2(PC-B2)与黄曲霉毒素B_1(AFB_1)对人胚胎肝细胞L-02细胞色素P450(CYP)亚酶1A2、3A4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L-02细胞体外培养后分空白对照、溶剂对照、AFB_1染毒、PC-B2处理和PC-B2干预共5组,其中PC-B2处理分为3个亚组,分别采用3、10、30μg/ml PC-B2干预,PC-B2干预分为3各亚组,分别采用3、10、30μg/ml PC-B2预处理12 h后,再加不同浓度PC-B2与AFB_1干预24 h。测定各组细胞的CYP1A2、CYP3A4酶活力以及CYP1A2、CYP3A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细胞存活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FB_1染毒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胞膜结构不清,漂浮细胞增多,CYP1A2、CYP3A4酶活力及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10μg/ml PC-B2处理组细胞相关指标无明显变化,但30μg/ml PC-B2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升高,CYP1A2、CYP3A4酶活力下降(P<0.05)。与AFB_1染毒比较,30μg/ml PC-B2干预组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各浓度PC-B2干预组的细胞CYP1A2、CYP3A4酶活力及基因表达均降低(P<0.05),且干预浓度越高,CYP1A2、CYP3A4酶活力及基因表达越低(P<0.05)。结论 AFB_1能明显诱导肝细胞CYP1A2、CYP3A4酶活力及其mRNA表达,促使肝细胞凋亡,PC-B2干预可促进肝细胞生长并抑制上述CYP二个亚酶的活力及其基因表达,提示PC-B2可能通过抑制I相代谢酶CYP对AFB_1的活化而对肝细胞有良好保护作用。
范秋玉马玲玲肖德强黄东萍贾亮刘丹丹邓祥发潘剑张勇胜鲁力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细胞色素P450酶
SMP30-HSP70L1联合基因转染人DC诱生CTL在肝癌荷瘤裸鼠体内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2021年
本研究主要探讨负载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和HSP70L1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肝癌荷瘤裸鼠体内抗肝癌效应。用SMP30-HSP70L1、SMP30、HSP70L1重组慢病毒和空载慢病毒、肝癌组织总蛋白(SMP30、HSP70L1均有表达)分别致敏HLA-A2^(+)健康成人DC,诱生自体CTL。建立BALB/c裸鼠人肝癌SMMC-7721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组后输注CTL,测量裸鼠的瘤体体积和体重;剥离裸鼠瘤体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HE染色观察移植瘤和肝肾脏形态;ELISA检测裸鼠血清中IFN-γ和TNF-ɑ的浓度。
覃秋红张瑶尧潘剑黄天明陈承晓罗国容
关键词:肿瘤抑制率抗肝癌作用基因转染CTL肝癌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的自噬变化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模型小鼠脊髓自噬程度的变化.方法:使用SPSS19.0的随机数字发生器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溶剂组(Solvent)...
张爱民蒋宗滨陈云婷陈婷婷潘剑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自噬脊髓小鼠
脊髓自噬的激活参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
目的 评估脊髓自噬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使用SPSS13.0随机数字发生器将48只雄性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12只)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组(Pain组,36只).使用0.2ug/g的树脂...
张爱民蒋宗滨陈云婷陈婷婷潘剑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自噬脊髓
驱动结合蛋白KTN1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2021年
驱动结合蛋白(kinectin,KTN1)是一种内质网膜蛋白,研究证实KTN1的表达与多种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但KTN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多个数据集并结合临床组织样本验证,共同检测分析了KTN1在HCC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肝癌细胞株Huh7KTN1基因稳定敲除细胞株,并通过细胞行为学相关实验初步了解KTN1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
潘剑晁耐霞张瑶尧黄天明陈承晓覃秋红郭晋宏黄荣师罗国容
关键词:结合蛋白KTNMRNA表达水平行为学肝癌细胞株
自噬激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自噬程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使用SPSS19.0的随机数字发生器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C组、PHN+Rapa组、PHN组及PHN+3-MA组,每组12只.C...
张爱民蒋宗滨陈云婷陈婷婷潘剑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GABA能神经元凋亡自噬小鼠
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重组慢病毒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人肝癌相关抗原衰老标记蛋白30(SMP30)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方法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生成DC,用流式细胞术对DC进行鉴定。将DC随机分为SMP30慢病毒组、空载慢病毒组,分别用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重组慢病毒和空载慢病毒进行体外转染,另设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以判断DC的转染效率;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SMP30蛋白表达; ELISA法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NF-γ)分泌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SMP30慢病毒组和空载慢病毒组成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而空白对照组DC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与空载慢病毒组、空白对照组比较,SMP30慢病毒组SMP30表达高,IL-12、INF-γ分泌量高,CD80、CD86表达率高(P均<0. 05)。结论体外转染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慢病毒可促进人外周血DC的成熟。
张瑶尧黄荣师郭晋宏潘剑陈承晓黄天明覃秋红罗国容
关键词:肝癌树突状细胞慢病毒
荧光金逆行追踪法研究大鼠屏状核的传入投射纤维联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荧光金(FG)逆行追踪法研究大鼠屏状核的传入神经纤维联系。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通过立体定位,插入吸有荧光金的微玻管,用微电流将荧光金导入屏状核以追踪传入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在大脑嗅球、前嗅核、躯体感觉皮质、运动皮质、额叶联络皮质、眶外侧、内侧皮质及扣带皮质、边缘皮质、丘脑、岛叶皮质等区域发现有阳性标记FG细胞。结论屏状核与大脑各部有广泛的纤维联系,接受来自嗅球、大脑皮质、丘脑及边缘系统等处的神经纤维传入。
陈峡黄绍明陈婷婷潘剑
关键词:屏状核传入纤维逆行追踪荧光金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系统解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2
2022年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前进的强力保障,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与课题。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育医学人才的重任,开展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医德兼备、创新担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结合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
潘剑莫莉基黄雯玥孙永鑫邓祥发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教学实践
大鼠脊髓损伤后脑和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脑和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脑和脊髓GFAP阳性细胞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邻位切片尼氏染色对阳性细胞所在的区域或核团进行定位。结果脊髓损伤后1、2、24、72 h组的第一运动皮质区(M1),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区(S1)、海马区(CA1、CA3)、齿状回(DG)、丘脑腹后核(VP)、延髓和损伤处脊髓的阳性细胞体明显肥大,突起分枝增多,呈现出被激活的增殖状态,细胞数明显增多,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幅度最大,其形态变化也最明显。海马CA3区和损伤部位在术后24 h和72 h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早期就出现增殖,表现为在相应的功能区域出现形态和数量上的变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殖的幅度会下降,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数目仍高于正常水平。
张亮黄绍明潘剑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脊髓损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