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作品数:43 被引量:207 H指数:9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冠心病患者体内瘦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LP)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体内的变化,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入选住院确诊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68例,对照组62例。外周血白细胞(WBC)水平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比浊法检测,并血清瘦素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瘦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瘦素、高敏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血浆瘦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三组间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简单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相关,r值分别为5.241和4.025,均P<0.05。结论:瘦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关系密切,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冠心病的发生。 张浩 程景林 戚金威 周姝关键词:冠心病 瘦素 高敏C反应蛋白 血红素加氧酶-1通过诱导抗病毒蛋白的表达增强IFN-α抗HBV效应 2024年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HBV复制的作用及HO-1联合α-干扰素(IFN-α)的抗病毒效应。方法以HepG2.2.15细胞和HBV 1.3质粒转染HepG2细胞即HepG2-HBV1.3为HBV复制细胞模型;血红素(Hemin)分别处理HepG2.2.15和HepG2-HBV1.3细胞,诱导HO-1表达;CCK-8评估Hemin对HepG2、HepG2.2.15的毒性作用;化学发光法分析Hemin处理组及si-HO-1等实验组上清液中HBsAg、HBeAg;RT-qPCR分析HO-1、IFN-β、HBV-DNA;Western blot分析IRF-3、JAK/STAT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Hemin联合IFN-α处理HepG2.2.15,监测HO-1是否具有协同IFN-α抗病毒效应。结果Hemin剂量依赖性诱导HO-1,HO-1被诱导后发挥显著的抗HBV效应,同时IFN-β、IRF-3及JAK/STAT信号通路中IRF-9、MxA的表达均增加。沉默HO-1表达能逆转Hemin诱导组的抗病毒效应,同时I型干扰素IFN-β也呈现低表达,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IRF-9、MxA的表达也被抑制。Hemin联合IFN-α发挥更强的抗病毒作用。结论HO-1能够发挥抗HBV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增加IRF-3的磷酸化诱导I型干扰素表达来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效应;HO-1可以协同IFN-α发挥抗病毒作用。 笪蔚 王琴 魏安邦 张浩 汪任冰 刘倩 周强关键词:血红素 血红素加氧酶-1 JAK/STAT IFN-Β 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焦虑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焦虑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青年AMI病人4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青年非心源性胸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证实冠状动脉结构基本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病人焦虑程度。收集两组病人AMI传统危险因素指标,通过差异性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青年AMI的影响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明确焦虑与青年AMI的“剂量-反应”关系。通过Spearman检验明确焦虑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焦虑,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校正后,SAS评分仍表现出独立影响(OR=1.282,P<0.001),RCS结果提示SAS评分与青年AMI存在“剂量-反应”关系。Spearman检验提示SAS评分与LDL-C、CRP存在正向线性关系。结论:焦虑是青年AMI病人的危险因素,两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刘泽岩 王哲 周姝 张浩 杨艳芳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焦虑 青年 Brugada综合征的分子遗传机制和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1年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是一种临床上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风险的心脏疾病,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对于临床难以诊断的BS,筛选BS相关突变非常有价值,本文简要介绍8类BS及其致病基因。已报道的BS主要由编码传导去极化INa电流的Nav1.5钠离子通道α-亚基的SCN5A基因的突变所致的功能丧失引起。其他突变基因包括:编码传导去极化IL,Ca电流的Cav1.2离子通道α-亚基的CACNA1C基因,编码Cav1.2离子通道β2亚基的CACNB2,编码包括Kv4.3离子通道在内的传导复极化钾离子Ito电流的一些钾离子通道的辅助抑制性β亚基的KCNE3,编码甘油-3-磷酸脱氢酶1样蛋白的GPD1L基因,在心脏编码Nav1.5钠离子通道β亚基的SCN1B和SCN3B,以及HCN4。 张浩 曾和松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 分子遗传 基因 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及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2019年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HCC)及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中的诊断价值。收集56例初诊肝癌患者、32例慢性肝病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清。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比较PIVKA-Ⅱ在各组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HCC病理特征的关联;绘制ROC曲线分析其对HCC及PVTT诊断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PVTT危险因素分析。HCC患者血清中PIVKA-Ⅱ和AFP均高于慢性肝病和健康者(PIVKA-Ⅱ: U =137.0、187.0,AFP: U =323.0、125.0, P <0.01),且PIVKA-Ⅱ在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IVKA-Ⅱ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特异度均高于AFP,两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高于单项检测。PIVKA-Ⅱ辅助诊断AFP阴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95% CI : 0.789~0.945,当cut-off值为45.88 mAu/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95%和100%。血清PIVKA-Ⅱ水平与肿瘤大小、结节数目、重度MVI有关联( P <0.01)。PVTT患者血清中PIVKA-Ⅱ、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均高于HCC未合并PVTT( U =221.0、185.0、187.0, P <0.05),PIVKA-Ⅱ诊断PVTT特异度(91.43%)均高于AFP和VEGFA, PIVKA-Ⅱ( OR =2.997, 95% CI :1.217~7.381, P =0.017)是PVTT独立预测因子。血清PIVKA-Ⅱ对HCC及合并PVTT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秀 管世鹤 陈礼文 杨凯 张浩 汪静 王兆飞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癌栓 异常凝血酶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低氧诱导因子1α高表达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 被引量:5 2014年 背景:设想通过增加自体干细胞动员达到有效修复心脏缺血区的目的,因此找到可利用的特异而有效的干细胞动员剂成为关键所在。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时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的影响。方法:将90只远交群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给予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干预抑制大鼠梗死缺血组织的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和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0 h、7 d,对照组外周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计数及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但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造模后7 d,对照组心肌缺血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但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造模后7,14,28 d,对照组心肌缺血组织切片毛细血管密度分析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说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高表达的低氧诱导因子1α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启动一系列心肌组织自我修复过程有因果关系。 戚金威 程景林 周姝 李景荣 李雪翔 杨琴 张浩 万俊 王育林 张立新 陈赟赟 习秀霞 叶丽 唐茜 徐凤 江洋 胡乐义 刘泽岩关键词: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低氧诱导因子1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动员 寡核苷酸 趋化因子在HBV/HCV病毒介导的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6年 几乎所有肝脏疾病都存在的特征性改变是炎症反应,而持续存在的肝脏炎症反应会促进包括肝炎在内的肝脏疾病的发展。HBV/HCV病毒感染是导致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而HBV/HCV病毒并不会直接对肝脏细胞造成伤害,机体针对病毒产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才是肝脏病变的主要原因。HBV/HCV病毒感染介导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若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容易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张浩 管世鹤关键词: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肝脏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调素和铁代谢指标及体外HBV转染Huh7细胞铁调素水平变化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和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在体外观察HBV转染肿瘤细胞Hepc表达的变化。方法在71例CHB患者和24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epc水平,使用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清铁(SI)、铁蛋白(Ferr)和转铁蛋白(Tf)水平。使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IL-6水平。构建HBV感染Huh7细胞模型,分别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Hepc表达情况。结果与健康人比较,CHB组血清SI、Ferr、IL-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Hepc、Tf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白蛋白(ALB)显著降低(P<0.05);转染细胞24 h,Hepc mRNA相对水平为(5.21±0.43),空白对照细胞的(0.73±0.14)显著升高(P<0.05),在转染48 h,细胞Hepc mRNA水平为(8.45±0.61),较空白对照的(1.16±0.17)显著升高(P<0.05);在质粒转染48 h后,细胞Hepc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8±0.08),较空白对照的(0.41±0.02)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测铁调素及其铁代谢相关指标有助于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适当予以铁调素或者其相应内源性激活剂针对性地治疗铁超载CHB患者,是否可应用于临床,值得期待。 王兆飞 管世鹤 陈礼文 王琴 杨凯 张浩 候舒文 潘正兰 段元丽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铁调素 铁代谢 HUH7细胞 IL-6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不同分组患者中的水平,探讨IL-6水平对该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病情程度及预后将105例确诊SFTS患者分为轻症组、重症组、重症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IL-6与各临床指标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分析IL-6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情程度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IL-6对SFTS患者不同病情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症组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LT)和白蛋白(ALB)低于轻症组,年龄、IL-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线粒体同工酶(mAST)、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血淀粉酶(AMY)、脂肪酶(LPS)及降钙素原(PCT)均高于重症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IL-6、HBDH、LPS及PCT均高于轻症组(均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6水平与AST、肌酸激酶(CK)、CKMB、LDH、HBDH、mAST、AMY、LPS和PCT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L、单核细胞计数(M)、PLT和ALB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IL-6为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当预测重症病情时,曲线下面积为0.88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54%、98.04%;预测不良预后时,曲线下面积为0.93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0%、88.89%。结论IL-6水平在评估SFTS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谢然 陈礼文 张浩 王琴 黄程荣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6 重症 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16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同期住院的2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和18例患有肾结石等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组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CD4^+(Treg)比例(9.2%±2.1%)高于支气管肺炎组(6.9%±1.4%)和对照组(5.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17.7,均P<0.01)。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CD8^+百分比(19.7%±7.8%)低于支气管肺炎组(27.0%±8.8%)和对照组(30.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22.4,均P<0.01)。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B淋巴细胞百分比(33.4%±15.2%)高于支气管肺炎组(22.7%±6.9%)和对照组(17.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0.9,均P<0.01)。结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异常,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 张浩 杨凯 丁萌 管世鹤关键词:喘息性支气管炎 TREG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