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建国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体外循环
  • 3篇外循环
  • 2篇频谱
  • 2篇频谱分析
  • 2篇脉搏波
  • 2篇灌注
  • 1篇等值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流动力学分...
  • 1篇血液灌注
  • 1篇压差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循环灌注
  • 1篇脉压
  • 1篇脉压差
  • 1篇搏动
  • 1篇搏动灌注
  • 1篇寸口

机构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市胸科医...

作者

  • 3篇张志枫
  • 3篇许家佗
  • 3篇千英信
  • 3篇李欣
  • 3篇王宁欣
  • 3篇汤建国
  • 1篇屠立平
  • 1篇郭喆千
  • 1篇史美育

传媒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寸口脉搏波频谱分析的体外循环血液灌注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寸口脉搏波频谱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方法。方法:将9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按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各46例,应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脉搏波指标,观察2组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脉搏波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PP组能检测到脉搏波,NP组未能检测到明显的脉搏波,脉搏波能量主要分布在0~5 Hz范围,PP组脉搏波能量显著高于NP组,PP组脉搏波能量传递的衰减度低于NP组;脉搏波传导的能量主要是低频能量,包含呼吸波的能量。结论:PP组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的客观评价指标,搏动灌注产生的脉搏波能量高于非搏动灌注脉搏波能量,频域参数0~5 Hz谱能比值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低频的呼吸波参与脉搏波中的能量传递,佐证了中医诊脉独取手太阴肺经"寸口"的科学性。
千英信汤建国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邱勇兵李欣郭震王宁欣
关键词:频谱分析体外循环
基于寸口脉搏波血流动力学分析的体外循环灌注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下寸口脉搏波频谱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方法。方法:纳入60例行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pulsatile perfusion,PP)组和非搏动灌注(nonpulsatile perfusion,NP)组,每组各30例。应用Power 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脉搏波指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的脉搏波频域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PP组研究对象的能量等值压(energy equivalent pressure,EEP)、富余血流动力学能量(surplus hemodynamic energy,SHE)、血液动力学总能量(total hemodynamic energy,THE)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高于NP组(P<0.05),PP组脉搏波能量高于NP组(P<0.05)。结论:脉搏波频域指标可用于监测体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能作为评价有效性搏动灌注的客观指标。
千英信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汤建国邱勇兵李欣郭震王宁欣
关键词:寸口脉搏波频谱分析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
基于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的影响,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方法将5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6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6例;采用Power Lab8/30生理仪全程记录"寸口"脉搏波、血流量、血压和泵压;计算两组患者的脉压差(ΔP)、平均动脉压力(MAP)、能量等值压力(EEP)和富余血流动力能量(SHE);检测体外循环术前后血栓弹力图(TEG)。结果 1术前两组患者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体外循环术后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非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未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2搏动灌注组ΔP、EEP和SHE值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组(P<0.001),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搏动灌注组凝血反应时间(R)较非搏动灌注组延长(P<0.05),凝血综合指数(CI)显著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在增加血流灌注压力和血流搏动能量、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的ΔP、EEP和SHE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监测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的客观指标。
汤建国张志枫许家佗史美育屠立平千英信邱勇兵王宁欣郭喆千李欣郭震
关键词:体外循环搏动灌注脉压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