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兆光

作品数:60 被引量:244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动脉
  • 18篇心脏
  • 15篇心肌
  • 15篇外科
  • 13篇心肌血运重建
  • 13篇血运
  • 13篇血运重建
  • 12篇手术
  • 11篇心脏外科
  • 10篇主动脉
  • 10篇细胞
  • 9篇干细胞
  • 8篇心肌血运重建...
  • 8篇血运重建术
  • 8篇重建术
  • 8篇激光心肌血运...
  • 8篇间充质干细胞
  • 7篇心脏外科手
  • 7篇心脏外科手术
  • 7篇激光

机构

  • 5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2篇北京市心肺血...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河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0篇张兆光
  • 18篇屈正
  • 14篇黄益民
  • 13篇辛毅
  • 13篇李娜
  • 12篇孙衍庆
  • 10篇张颖
  • 10篇周玉杰
  • 9篇许尚栋
  • 9篇黄方炯
  • 8篇杜嘉会
  • 8篇许秀芳
  • 7篇孟旭
  • 7篇李志忠
  • 6篇罗毅
  • 5篇范占明
  • 5篇林筝
  • 5篇顾云
  • 4篇蔡克强
  • 4篇杨禁非

传媒

  • 17篇中华胸心血管...
  • 8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继续医学教育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器官移植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表达与移植器官功能和活组织病理学改变时相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系统比较移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表达时相与病理改变时相间的差别,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变化与移植器官排斥反应时间进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通过对临床4例肾移植、4例心脏移植和1例单肺移植病人的观察,利用病理学、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系统比较了移植器官功能改变时相、移植器官的病理改变时相、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表达时相的时间进程的差别和先后顺序。结果 (1)9例器官移植病人中有4例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脏器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2)肾移植术后早期,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CD3、CD4、CD8和TCR表达水平的监测可以帮助发现和判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进程,并可较准确地监测抗排冲击的疗效,减少免疫药物冲击疗程的盲目性;(3)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病人淋巴细胞HLA-DR分子于移植后24~72 h期间出现高于没有排斥反应病人的表达高峰,比活组织检查诊断排斥反应时间提前5~7 d;(4)9例病人24 h内平均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CD3、CD4、CD8、HLA-DR、ICAM-I、MHC-Ⅱ、TCR等负调表达,淋巴细胞活性被一过性抑制;(5)9例病人24~48 h期间,平均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CD3、CD4、HLA-DR、ICAM-I、MHC-Ⅱ、TCR等正调表达。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的测定对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发现和时间进程的监测、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效果的判断与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许秀芳张颖辛毅黄益民顾云李娜孟旭伍冀湘周玉杰张兆光许学敏李京悻
关键词:脏器移植外周血淋巴细胞
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瓣缺如(附3例报告)被引量:1
1996年
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瓣缺如(附3例报告)张兆光,韩玲,杨能善,罗毅,陈朝辉,金梅我们收治3例法乐四联症伴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病人,报道如下:例1男,1岁7个月。发育尚好,轻度发绀,心前区可触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4/Ⅵ级双期杂音。胸部X线示肺...
张兆光韩玲杨能善罗毅陈朝辉金梅
关键词:法乐氏四联症肺动脉瓣缺如病例报告
环孢霉素A对异体心肌诱导大鼠脾淋巴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时间窗的影响
2012年
目的:体外建立异体心肌组织抗原诱导大鼠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表达时间窗模型,动态观察环孢素A对表达时间窗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对照组、抗原组、环孢组和抗原+环孢组。2、6、12、24、48h和72h观察脾白细胞其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的变化。结果:4组MHC-Ⅱ、CD4、CD8分子、ICAM-1无显著差异,CD4分子环孢霉素组2~24h有一个平台期。IL-2R分子抗原组12h达高峰值,环孢素A组6h有小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表达较平稳。P59基因对照组逐步负调,而抗原组在2h内和12~24h有2个正调表达,2~12h负调至谷底,后再正调、负调表达,环孢素A组表达较稳定,抗原+环孢素组48h达到谷底,后迅速上升。CD4基因对照组2h、抗原组6h到谷底,后迅速上升,环孢素A组48h达到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2h内有一个峰值,2组后逐步负调。CD8基因4组均负性表达,除抗原组无谷底外,对照组加药12h出现谷底,环孢素组加药6h出现谷底,抗原+环孢素A组加药12h出现谷底,3组后迅速上升。结论:异体心肌组织抗原可在2h内引发白细胞开始释放细胞表面蛋白分子IL-2R、P59基因表达,刺激6h可以诱发CD4基因开始转录表达,环孢素A 2h开始释放ICAM-I、IL-2R分子。这些结果为更加具体的描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进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并为更深入阐述环孢素A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机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许秀芳张颖辛毅黄益民顾云李娜孟旭伍冀湘周玉杰张兆光
关键词:CD8
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8
2003年
来永强董伯岩孟旭张兆光韩杰许春雷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心脏外科二尖瓣成形术
环孢霉素A对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淋巴细胞分子表达与移植心脏病理学改变时相关系的影响
2013年
【目的】通过环孢素A(CsA)干预的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对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分子表达、心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能力和移植心脏病理改变时相进行比较,探讨环孢素A对其影响。【方法】SD大鼠为移植心脏供体,Wistar大鼠为移植心脏受体。实验分为心脏移植对照组和环孢素A干预+心脏移植组实验组两组。在移植前及移植后24 h、3 d、7d、10 d和12 d时间点免疫荧光测定淋巴细胞在心肌组织中浸润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编码基因CD4、CD8和酪氨酸激酶P59 mRNA表达水平、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排斥反应程度。【结果】①心脏移植后24 h内,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的转录与表达为一过性降低;②心肌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和Ⅱ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主要出现于心脏移植后的d3~d7;③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移植后3 d内心肌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快速增加,但可明显降低移植后d3~d7的心肌组织CD4+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④环孢素A不能完全阻断淋巴细胞P59基因的表达;⑤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CD4基因正调表达,但可抑制CD8基因的转录。【结论】环孢素A的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在大鼠移植后d3~d7。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心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与排斥反应病理改变有关。这将有助于同种移植病人环孢素A的临床应用。
许秀芳辛毅李娜张颖黄益民顾云周玉杰张兆光
激光、基因、骨髓干细胞治疗冠心病被引量:1
2006年
屈正张兆光
关键词: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干细胞治疗骨髓干细胞冠心病血管生长因子外科技术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济学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经济费用及疗效的差异。方法采集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我院择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198例临床资料,分为CCABG组(280例)与OPCABG组(3918例)。对两组患者各项经济费用、术前因素、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OPCABG组死亡率(1.77%)明显低于CCABG组(6.79%,P<0.05),术后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都低于CCABG组(P<0.05),住院期间护理费、药物费、处置治疗费、麻醉费、检查费和检验费也均低于CCABG组(P<0.05)。OPCABG组的消耗材料费显著高于CCABG组(P<0.05)。两组总费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G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但在经济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李扬屈正张兆光郑居兵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经济学死亡率
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1年5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覆膜支架治疗57例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主动脉 B 型夹层45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或假性动脉瘤9例,创伤性胸主动脉瘤3例。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5例有近端内漏,1例术中出现升主动脉夹层,未予特殊处理,随访结果良好;1例术后7天出现升主动脉夹层并发心包填塞死亡。5例 PAU 或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应用覆膜支架成功完全封闭破口后立即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1例出现术后一过性双下肢无力,经静脉滴注山莨菪碱和甘露醇2天后痊愈。1例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导致左椎动脉缺血,嗜睡2天后自行好转。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8(平均3.5)天,术后平均住院10天。术后30天内死亡2例,1例死于升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死于急性肾衰竭。术后30天内死亡率3.5%。术后平均随访(25.3±13.1)(13~55)个月。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大咯血,1例死因不明。1例因近端内漏行二次腔内修复术。5例患者因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再发现破口,行二次腔内修复术。术后截瘫发生率为0,无支架移位、狭窄等并发症。术后住院及随访期内总死亡率为7.0%。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结论覆膜支架是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优良且有效的方法,也可用于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李志忠许尚栋刘彤陶英王苏马临安黄方炯孙衍庆张兆光
关键词:覆膜支架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不同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脐带和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分离脐带MSCs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特点,运用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种第3代( P3)细胞DNA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比较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 1 d后,细胞贴壁呈成纤维形,2 d后呈漩涡状生长且增殖明显,3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体外培养4 d后,细胞贴壁呈圆形、梭形和多角形生长,5 d后呈克隆样生长且增殖明显,7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原代培养的脐带MSCs生长曲线近似“S”形,骨髓MSCs 生长曲线较平缓;MTT法显示脐带MSCs在3~5 d增殖较明显,骨髓MSCs 7 d后细胞增殖较明显。2种P3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G0/G1期细胞均为85%以上,无明显差异(P>0.05);2种P3细胞CD44、CD90和CD105阳性率均为(60.7±2.3)%以上高表达,CD45、CD19、CD14和CD79a均为(25.6±4.8)%低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 P>0.05);2种MSCs在体外均具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脐带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率均为90%以上,与骨髓MSCs的分化潜能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脐带MSCs较骨髓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脐带MSCs可作为较好干细胞示踪的细胞源。
辛毅李娜张颖黄益民刘飒许秀芳张兆光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
“缘对缘”三尖瓣成形在纠治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总结“缘对缘”三尖瓣成形方法治疗重度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经验。方法19例常规三尖瓣成形术后仍有重度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者接受“缘对缘”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7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创伤性及退行性变各2例。结果住院死亡1例,9例术后无或仅有微量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术后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随访3~60个月,平均36.6个月,16例为微量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为轻度到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缘对缘”三尖瓣成形是纠治重度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来永强白涛孟旭张纯罗毅张兆光
关键词:三尖瓣闭锁不全心脏外科手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