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作为社会象征的艺术品——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视角回到齐美尔的社会学视角被引量:1
- 2015年
- 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视角中,艺术品作为不同于自然物的、不以实用目的为主的、面向观众敞开的显现物是具有可理解性的,观赏者只要不断地与艺术品进行交流且形成深入的视域融合,就能够达成对艺术品的理解。然而,这种"理解"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转移的,同时也正是这些不断变迁的"理解"使得艺术品成为流动着的、有生命的显现物。由此,我们就不能忽视以齐美尔为代表的社会学视角对于艺术品的研究,因为,艺术品作为社会中的产品同时也具有社会象征性,它在接纳观赏者理解的同时也引导并建构观赏者的理解,即艺术品正是由于特定的社会中所具有的某种时代精神而显现成观赏者所理解的样子。
- 张丹杭之
- 关键词:艺术品可理解性伽达默尔齐美尔
- 美何以作为道德的象征——基于语义层面的考察
- 2015年
- 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的善的东西的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的善的东西"二者的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的联结。这种关系的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的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的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的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的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的。
- 张丹
- 关键词:道德
- 重审康德限定“天才”概念的理论根基
- 2016年
-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地对"天才(Geinius)"概念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限定,即"只应当在美的艺术中",但这种限定在其前批判时期并不存在。康德将"天才"概念从科学中清除的原因有四:第一,它是"美的艺术"的先天原则;第二,它是创造才能而非多伟大的能力;第三,它不等同于"想象力",且内涵了对"趣味"的需求;第四,它与形成科学知识所需的"才能(Talent)"不同。康德的这一限定与他为科学知识划定界限密切相关,表明他在"批判"理论上的成熟,在推动现代艺术理论发展的同时更预示了当代艺术社会学淡化"天才"概念这一思潮的来临。
- 张丹
- 关键词:天才趣味艺术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