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瑜燕
- 作品数:36 被引量:176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蜱传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 蒋健敏林君芬龚震宇张严峻柴程良陈恩富张磊凌锋孙继民刘社兰侯娟张蓉吴瑜燕尚晓鹏施旭光楼秀玉王金娜
- 该研究针对蜱传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防控关键环节,开展了病原学、传播媒介与宿主以及人群流行病学的系统研究。共分三部分内容:内容一:SFTSV分子进化研究和关键检测技术研发。分离到30株SFTSV毒株,建立了浙江...
- 关键词:
- 关键词:病原学传播媒介流行病学
- 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冷冻麻醉法初探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用冷冻法麻醉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探究最佳冷冻麻醉的时间及冷冻后蚊虫的生存状况,为蚊虫生物测定前的麻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取一定数量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蚊蛹装入不同的蚊笼中,获得羽化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成蚊各4笼,待其羽化2~3 d后分别将其放入(-20±0.5)℃的冰柜中5、10、15和30 s,取出并观察蚊虫的击倒率和首只复苏时间,再将其连同各自的对照组一起放入饲养室进行常规饲养,观察并记录蚊虫日生存情况,比较不同冷冻组蚊虫冷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曲线差异。结果白纹伊蚊经过5、10、15和30 s冷冻后击倒率均为100%,其中冷冻5 s组与对照组冷冻后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1,P=0.230),而冷冻10和15 s组冷冻后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4.407、38.375,P<0.01),冷冻30 s组冷冻后均未复苏。取5笼白纹伊蚊将其冷冻5 s后分别放置于冰排3、5、10、30和60 min,观察首只复苏时间和日生存情况,发现放置于冰排3 min的白纹伊蚊首只复苏时间为145 s,其冷冻后雌蚊与对照组雌蚊比较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3,P=0.117),而放置于冰排5、10、30和60 min的冷冻后雌蚊生存曲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5.141、22.518、30.242、43.672,P<0.01)。淡色库蚊经过5、10、15和30 s冷冻后击倒率分别为64.00%、85.19%、100%和100%,冷冻15 s组的首只复苏时间为3 s,冷冻30 s组的首只复苏时间为138 s。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蚊冷冻后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25,P=0.124)。结论用冷冻法麻醉白纹伊蚊的最佳时间组合为冷冻5 s然后放置于冰排3 min,而麻醉淡色库蚊的最佳时间是冷冻30 s。
- 侯娟吴瑜燕龚震宇郭颂王金娜
- 关键词: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冷冻麻醉
- 浙江省“无四害村”建设经验及标准探讨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介绍浙江省"无四害村"建设经验,探讨"无四害村"建设标准和相关评价指标。方法在"无蚊村"和"无蝇村"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试点村建设经验和相关国家及地方标准,探讨"无四害村"建设标准,并在具体创建活动中,不断进行优化。结果 "无四害村"的创建需从村庄整体条件、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四害"综合防制、日常管理和密度控制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蚊、蝇密度控制水平分别参照"无蚊村"和"无蝇村"相关密度控制指标。鼠密度控制水平为:捕获率≤1.0%,室内鼠迹阳性率≤1.0%,外环境路径指数≤1.0。蟑螂(又名蜚蠊)密度控制水平为:蟑螂粘捕率≤1.0%,目测法蟑螂成若虫侵害率≤1.0%,蟑螂卵鞘查获率≤1.0%,蟑迹查获率≤3.0%。结论该建设标准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无四害村"创建提供参考。
- 王金娜王晓林侯娟郭俊香吴瑜燕刘钦梅李天奇罗明宇龚震宇
- 关键词:评价指标
- 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调查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白纹伊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为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的生物防制提供依据。方法用诱蚊灯法和人诱法采集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白纹伊蚊雌性成蚊,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wsp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在6个白纹伊蚊采样点(杭州市、宁波市、嵊泗县、义乌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捕获白纹伊蚊雌性成蚊共192只,各个白纹伊蚊种群的沃尔巴克氏体核酸阳性率在25.0%~96.9%之间。获得11个wsp单倍型序列,序列长度在581~605 bp之间,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4%、31.1%、21.5%和16.0%。各个wsp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在76.5%~99.8%之间,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6.2%~100%之间。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1个单倍型序列被划分在2个超级组别(A组和B组)中,超级组别A属于w Alb A型沃尔巴克氏体,超级组别B属于w Alb B型沃尔巴克氏体。结论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普遍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其基因型为wAlbA和wAlbB型。
- 郭颂凌锋王金娜吴瑜燕侯娟龚震宇
- 关键词:白纹伊蚊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
- 浙江省2017年家蝇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了解浙江省家蝇对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5-10月在浙江省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义乌、丽水、舟山、衢州、温州、金华、杭州和宁波市12个监测点采集家蝇成虫,带回饲养室饲养;采用点滴法测定家蝇对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 12个监测点家蝇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DDVP和残杀威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0.003 0~3.281 8、0.005 1~0.262 6、0.003 1~0.425 3、0.010 0~40.409 2和0.044 7~>160.000 0μg/♀,抗性倍数分别为0.8~911.6、3.6~291.8、6.3~39.4、1.4~892.0和1.9~>538.2倍;杭州种群对三氯杀虫酯的LD_(50)为1.547 8μg/♀,抗性倍数为7.2倍。结论浙江省家蝇对常用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今后蝇类防制工作中应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 侯娟王金娜郭颂吴瑜燕龚震宇
- 关键词:家蝇抗药性
-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7
- 2015年
-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62只/(灯·h),牲畜棚最高,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44%,高峰期为6-8月;蝇密度分别为8.77、5.67和3.47只/笼,2011-2012年以大头金蝇为主要优势蝇种,其次为家蝇,2013年则以家蝇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大头金蝇;鼠密度分别为0.89%、0.81%和0.78%,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0%,全年均有鼠类活动;蜚蠊密度分别为0.54、0.37和0.35只/张,以德国小蠊为主要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42%。结论通过2011-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基本掌握了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数量状态,建议各地市按照浙江省病媒生物流行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 吴瑜燕龚震宇侯娟郭颂王金娜凌锋
- 关键词:病媒生物种群构成
- 浙江省某地登革热聚集性疫情发现延迟原因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分析浙江省某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未及时发现的原因,为完善传染病疫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在疫情流行现场开展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及就诊行为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分析疫情发现延迟的状况及原因。结果该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发现临床诊断病例46例,未发现首发病例,报告前已出现二代病例,其中疫情报告前已发生36例,占全部病例的78.28%。可追溯的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7月15日,距疫情病原确诊日(9月10日)迟了57 d。46例临床诊断病例的医院就诊率为95.65%(44/46),其中发病3 d内的就诊率为91.30%(42/46)。疫情报告前36例病例发病3 d内的就诊率为91.67%(33/36),与疫情报告后的病例发病3 d内就诊率90.00%(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按症状是否典型分类,典型病例8例,非典型病例38例,典型病例发病当天就诊率为75.00%(6/8),与非典型病例的50.00%(19/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结论本次疫情发现延迟与当地医疗系统诊断敏感性不高和病例不典型有关,应加强医护人员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知识培训,提高疫情防控意识和诊断能力。
- 吴瑜燕凌锋龚震宇郭颂任江萍陈恩富
- 关键词:登革热疫情监测就诊行为
-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 2019年
- 目的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微卫星位点对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和宁波市、福建省龙岩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7个采样点的白纹伊蚊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测微卫星位点7个,各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为5.429~7.57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897~3.632,等位基因丰度(RS)为5.236~7.170,期望杂合度(HE)为0.538~0.637。各个群体近交系数(FIS)为0.008~0.332,表现为群体内杂合子不足,群体间分化系数(FST)为0.058,表明7个白纹伊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5.8%。邻接法聚类分析表明,浙江省杭州市和义乌市的白纹伊蚊种群构建成为1个分支,福建省和广东省的白纹伊蚊种群构成1个分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的白纹伊蚊种群构成1个分支,且海南种群显示出较大的遗传变异。白纹伊蚊种群贝叶斯分支分析表明,可能的分支数为3个。结论中国南方沿海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白纹伊蚊种群在7个微卫星位点呈现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中低水平的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差异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 郭颂凌锋王金娜吴瑜燕侯娟龚震宇
- 关键词:白纹伊蚊微卫星遗传分化
- 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控制效果初探
- 2022年
- 目的探讨我国本地鱼种——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控制效果,为生物防蚊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泥鳅分为未成年组和成年组,称重,24 h禁食后分别放入幼蚊密度为100、200、400和1000条/缸的鱼缸内,以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作为对照组(选择多条柳条鱼使其分别与未成年组和成年组泥鳅的平均体质量相等),观察1、2、4、6、8和24 h每缸幼蚊的存活数及化蛹数,比较不同生长状态的泥鳅间及泥鳅与柳条鱼间的吞食幼蚊能力差异。结果未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984条(/鱼·d);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647条(/鱼·d)。在相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下,同等体质量的未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优于柳条鱼(F=58.051,P<0.001);而同等体质量的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不及柳条鱼(F=23.162,P<0.001)。未成年组泥鳅做7 d连续吞食幼蚊实验,结果显示,中短期内泥鳅每日吞食幼蚊的水平较为稳定,日吞食幼蚊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0,P=0.266),且显著高于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χ^(2)=16.758,P=0.001)。结论泥鳅具有较强的吞食白纹伊蚊幼虫的能力,或可成为居家周围小型水体内幼蚊控制的新方式。
- 吴瑜燕李天奇刘钦梅王金娜罗明宇龚震宇
- 关键词:泥鳅白纹伊蚊
- 一种诱蚊诱卵糖饵剂组合物、灭蚊器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蚊诱卵糖饵剂组合物、灭蚊器及其应用。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诱蚊诱卵糖饵剂组合物,包括8%‑10%糖溶液,1g/L的苯甲酸钠,100mg/L盐酸硫铵。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诱蚊诱卵糖饵剂组合物的灭蚊器,包括防雨...
- 吴瑜燕龚震宇张川王金娜杨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