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露

作品数:11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斜视
  • 5篇屈光
  • 4篇手术
  • 3篇眼球震颤
  • 3篇震颤
  • 3篇手术前
  • 3篇手术前后
  • 3篇术前
  • 3篇术前后
  • 3篇屈光不正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2篇眼屈光
  • 2篇外斜
  • 2篇外斜视
  • 2篇先天性眼球震...
  • 2篇斜视矫正
  • 2篇儿童
  • 1篇学龄
  • 1篇学龄前

机构

  • 11篇武汉爱尔眼科...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1篇谢小华
  • 11篇吕露
  • 4篇戴鸿斌
  • 1篇石明华
  • 1篇陈茜
  • 1篇李祥芸

传媒

  • 6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V型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儿童V型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及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术后双眼视觉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4-12岁V型外斜视患儿,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4-6岁)、B组(7-9岁)、C组(10-12岁),每组20例。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及同视机检查33cm及6m处正前方及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融合视,Titmus立体视图检查近立体视。对术后1wk未能建立同时视功能的患儿给予双眼视觉训练,术后1,2,4,8wk随访。结果:A、B组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wk C组较A、B组双眼视觉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wk 3组间双眼视觉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手术矫正眼位正位,及术后积极有效的双眼视觉训练对于V型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重建十分有利。
谢小华吕露戴鸿斌李祥芸石明华
关键词:双眼视觉功能
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变化的短期临床观察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临床观察涉及不同眼外肌数的斜视矫正术前后术眼屈光状态的短期变化。方法:选取接受斜视矫正术的患者41例64眼,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数目分三组:单纯一条水平直肌后徙组(Ⅰ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Ⅱ组,32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及斜肌切断组(Ⅲ组,7眼)。观察斜视患者术前1d,术后1wk,1mo各项屈光状态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wk患者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有所增高(P=0.011、0.013),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水平与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散光轴位及角膜中央3mm半径光学区内曲率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术后1mo,所有观测值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斜视矫正术所涉不同眼外肌数目对术眼屈光参数的影响,术后1wk,Ⅰ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Ⅱ组患者散光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35),Ⅲ组患者柱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48、0.014)。而术后1mo,三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斜视矫正术后1wk可引起术眼屈光状态变化,术后1mo恢复至术前屈光状态;实施斜视矫正术的眼外肌数目不同,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亦不同。
谢小华李武靓吕露陈茜
关键词:斜视外科手术眼外肌眼屈光
RGP矫正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屈光不正的临床观察
谢小华吕露戴鸿斌
眼球震颤诊治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眼球震颤是指双眼有节律的、不自主的,常呈对称共轭性的异常摆动,可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获得性眼球震颤。由于目前有限的诊治手段使得眼球震颤成为较为复杂的眼科疑难疾病之一。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对该类疾病的检测和诊疗水平在不断进步。本文将对眼球震颤的分类及特点,检查记录方法以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谢小华吕露陈英刘俊杰刘芸
关键词:眼球震颤
共同性斜视再次手术的术式和手术矫正量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分析共同性斜视过矫或欠矫后,再次手术的术式和手术矫正量。方法:共同性斜视术后过矫或欠矫计96例,男41例,女55例;平均年龄21.90±14.70岁。术前行斜视常规检查,共同性内斜视过矫者23例,欠矫者15例;共同性外斜视过矫者28例,欠矫者30例。术式选择主要依据斜视角的大小、远近斜视角的不同、原来的术式及双眼视力等情况而定。结果:共同性内斜视过矫者:后徙的内直肌行前徙9例,矫正量(5.51±2.63)△/mm;内直肌前徙+外直肌后徙9例,矫正量(6.25±1.59)△/mm;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3例,矫正量(4.26±1.04)△/mm;仅行外直肌后徙2例,矫正量(4.21±1.91)△/mm。共同性内斜视欠矫者:行外直肌截除6例,矫正量(4.03±0.98)△/mm;外直肌截除+内直肌后徙6例,矫正量(6.86±1.32)△/mm;内直肌后徙3例,矫正量(4.33±0.29)△/mm。共同性外斜视过矫者,行外直肌前徙16例,矫正量(5.37±1.56)△/mm;内直肌后徙6例,矫正量(6.29±3.68)△/mm;外直肌前徙+内直肌后徙5例,矫正量(5.46±1.78)△/mm;外直肌截除1例,矫正量5.00△/mm。共同性外斜视欠矫者,行内直肌截除12例,矫正量(4.47±0.54)△/mm;行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除16例,矫正量(5.11±0.75)△/mm;外直肌后徙2例,矫正量(2.65±0.42)△/mm。结论:共同性内外斜视过矫者,通常对做过手术的水平肌行加强或/和减弱术,其手术矫正量偏大、且不甚稳定。欠矫者,通常对未行手术的水平肌行加强或/和减弱术,其手术矫正量同常规量。
谢小华吕露杜东成戴鸿斌
关键词:共同性斜视再手术术式
儿童睑缘炎患者中蠕形螨感染情况的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儿童睑缘炎疾病中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小儿眼科因异常瞬目、揉眼等眼表问题来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睑缘炎的14岁以下眼病患儿73例(73眼)作为观察组,症状较重眼纳入本研究,再选取14岁以下健康体检的非睑缘炎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右眼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均使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睑板腺照相,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睫毛及毛囊蠕形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睑缘炎患儿中蠕形螨感染60眼,阳性率为82.19%(60/73),对照组非睑缘炎儿童20眼中蠕形螨感染3眼,阳性率为15.0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42);蠕形螨感染患儿干眼症的发生率68.25%(43/63),明显高于非蠕形螨感染患儿13.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2,P<0.001);蠕形螨感染组患儿睑板腺缺失程度明显高于非蠕形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P=0.001)。结论儿童蠕形螨感染导致的睑缘炎发病率高,并可能导致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等眼表并发症的发生。
陈英吕露刘芸张志丹谢小华
关键词:睑缘炎蠕形螨眼表疾病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谢小华李武靓吕露戴鸿斌
2016年武汉市学龄前儿童眼健康情况分析
吕露谢小华陈英
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评估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招募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8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所有患者排除其他眼病,在屈光矫正、合理遮盖的基础上接受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的训练。初期训练以提高视力为主,视力达0.6以上者加上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18例36眼,其中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19眼,重度弱视组4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30例30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5眼,中度弱视组13眼,重度弱视组12眼。治疗60次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60次后立体视有明显提高,且与屈光度无关(P>0.05),与初始视力及治疗后视力均呈正相关(P<0.05),与屈光参差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联合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
陈英吕露刘芸谢小华
关键词:远视屈光参差弱视
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眼底病变特点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眼底病变特点。方法:对我院就诊的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3个家系患者20例40眼进行眼位、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电生理(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检查。结果:家系A共8例患者,均为水平型眼球震颤,其中斜视6例(伴代偿头位2例),核性白内障2例,后极性白内障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例,高度屈光不正2例。家系B共6例患者,均为水平型眼球震颤,其中白化病3例(伴黄斑发育不良2例),高度屈光不正2例,全色盲1例,核性白内障1例。家系C共6例患者(5例水平型眼球震颤,1例旋转型眼球震颤),其中Leber先天性黑2例,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例,后极性白内障2例,虹膜萎缩1例,斜视2例。结论: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尽可能找出病因。
谢小华陈英吕露罗恒清柳七霞
关键词: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眼底病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