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霖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熊琏
  • 3篇清代
  • 2篇艺术
  • 2篇女作家
  • 2篇作家
  • 2篇悲剧
  • 1篇修行
  • 1篇虚幻
  • 1篇叶小鸾
  • 1篇艺术特色
  • 1篇人品
  • 1篇人生如梦
  • 1篇人生艺术
  • 1篇如梦
  • 1篇审美
  • 1篇生存悲剧
  • 1篇师生
  • 1篇师生矛盾
  • 1篇诗词
  • 1篇诗歌

机构

  • 7篇宿迁高等师范...
  • 2篇宿迁学院

作者

  • 9篇杜霖

传媒

  • 2篇宿州教育学院...
  • 2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课程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清代如皋女作家熊琏的诗歌创作被引量:1
2010年
熊琏是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如皋著名女作家,其诗歌成就突出,题材丰富、多样。咏怀诗充满了忧生之嗟,伤逝之叹;咏物诗是其身心的自画像;咏古诗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游仙诗是其遭遇不幸后的一种精神寄托。
杜霖
关键词:熊琏诗歌题材
教育似修行,永远在路上——湖南弑师案的启示
2018年
盘点2017年的教育大事件,其中不乏令人振奋的教育新成果,但也有骇人听闻的师生矛盾造成的流血事件,其中最令人震惊的事件无疑是发生在湖南沅江三中罗某杰与班主任鲍方之间发生的冲突,最终鲍方老师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身中罗某26刀而惨死。到底是何仇何恨令学生如此痛下杀手?事发后,人们自然会从师生双方个人品行方面寻找原因,然而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学生罗某在同学老师的眼中除了平时沉默寡言外,是个成绩优秀,令老师喜爱与器重的学生,并无任何劣迹。
杜霖
关键词:教育修行弑师师生矛盾个人品行班主任
论清代女作家熊琏词的艺术特色
2012年
熊琏是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如皋著名女作家。她的词作数量较多且成就尤为突出,在众多的女作家中显示了自己鲜明的词作风格。首先是区别于一般女性作家婉弱的柔性抒情,而呈现出沉郁、悲慨的刚性抒情特色;其次是以情笼物、处处着"我"之色彩的借景抒情;再次就是极为凄冷的词境渲染以及独具匠心的词艺。这些突出的艺术特色使其词作显示了独特的价值和存在。
杜霖
关键词:熊琏艺术特色
从《季女琼章传》看明清时代才女的生存悲剧被引量:1
2010年
明末,以江苏吴江叶绍袁、沈宜修夫妇为中心的"午梦堂一门"尤以女性文学成就而著名。叶、沈夫妇的三女叶小鸾可谓是这群才女中的佼佼者,不幸早夭。其母沈宜修作有《季女琼章传》,对小鸾身上所表现的德、才、色曾大加褒扬。其实,这些美质并没有给小鸾带来有别于传统女性的的命运和地位的改观,相反从中却反映了明清时代才女的生存更富有悲剧性意味。
杜霖
关键词:叶小鸾明清才女悲剧
苏轼的悲剧意识及其价值被引量:2
2004年
苏轼的悲剧意识以"人生如梦"的虚幻观为核心,它源于苏轼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而社会实践使他的这种意识得到了更进一步强化。这种怀疑和否定的思维方式使苏轼逐渐确立和发展了"高风绝尘"的审美人格,最终实现了对悲剧性人生的超越。
杜霖
关键词:悲剧意识人生如梦
论苏轼的闲适诗词及其闲适生活被引量:2
2016年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大量表现闲暇生活内容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苏轼渴闲、安闲、享闲的心态记录,也是他超越精神的体现。在丰富而多样且具有游戏精神和艺术氛围的闲暇方式中,苏轼达到了自善和生存方式的自然化、完美化。
杜霖
关键词:闲适诗词
论清代女词人熊琏的薄命词
2014年
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的江苏如皋女词人熊琏在其词作中对"薄命"这一命题有着集中而深刻的思考和表现。基于不幸的婚姻遭遇,"薄命"首先成为了词人对自身命运的理性思考与痛彻抒写,她对个人不幸命运的言说辐射了古往今来众多被损害和被侮辱的妇女的生命状态;在体验自身不幸的同时,词人能够放眼身外,把自身生存经验中获得的薄命感推而广之为对整个女性命运的解读和思考;同时,词人又超越了自我以及性别的局限,为才华卓绝的失职贫士慷慨悲歌,为后世女作家树立了一个理想的"双性同体"的书写模式。
杜霖
关键词:女词人熊琏
苏轼独特的人生艺术及现代阐释
2003年
人的社会性本质使苏轼始终执着于功利性的仕途生活,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对象化活动。它虽伴随着名利动力,但其正向引力可把人导入“自我实现”的审美之境;追求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疏离自然,苏轼为了缓解由此导致的内心矛盾冲突,借艺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仍然顾盼着生活,在生活与艺术的互动之中成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之人。
杜霖
关键词:人生艺术自我实现审美艺术
论三苏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比较
2009年
干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杜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