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多金属
  • 1篇多金属矿
  • 1篇多金属矿床
  • 1篇银多金属矿
  • 1篇银多金属矿床
  • 1篇找矿
  • 1篇找矿方向
  • 1篇找矿意义
  • 1篇韧性剪切
  • 1篇韧性剪切变形
  • 1篇金属矿
  • 1篇金属矿床
  • 1篇矿床
  • 1篇矿床模型
  • 1篇矿带
  • 1篇含矿
  • 1篇含矿带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西部矿业股份...
  • 2篇四川鑫源矿业...

作者

  • 2篇辛天贵
  • 2篇毛景文
  • 2篇薛志强
  • 2篇陈懋弘
  • 2篇王康
  • 2篇高扬
  • 2篇吴学龙

传媒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矿床地质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带精细结构对比及其找矿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矿床之一,具有容矿火山岩系+硫化物矿体+喷气岩的"三位一体"特征,以及下部筒状或漏斗状网脉状矿(西矿带)和上部层状块状矿(东矿带)的"双层结构"样式。其南部有热矿区找矿虽有进展,但突破不大。为确定有热矿区的找矿方向,本文对呷村矿床和有热矿区含矿带进行了精细结构对比,认为有热北部19~31线由块状硅化流纹质火山岩+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千枚状绢云母凝灰岩组成火山喷发单元,以强烈的硅化为特征,发育大量的脉状-网脉状构造,与呷村西矿带完全可以对比;而有热南部39~55线则由块状"黄矿"矿石与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喷气-火山单元,但缺乏重晶石、硅质岩等喷气沉积岩;以"黄矿"为主,仅形成铅锌贫矿体,与呷村矿床东矿带富含重晶石、以"黑矿"为主,形成银铜铅锌富矿体的特征有较大区别。同时,有热块状矿体上部还存在厚达70~130 m的流纹质火山岩和脉状-网脉状矿体,据此认为有热矿带总体上可与呷村西矿带对比,代表热液喷流成矿系统的热水补给通道相,其中的块状(黄矿)矿体具微"双层"结构特征,有可能为早期热流成矿系统的另一个独立的"微"VMS矿床。由此判断有热矿区东部流纹质火山岩与碳质板岩的转换界面处深部存在类似呷村东矿带的以"黑矿"块状矿体+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矿体,从而共同组成一个"下黄上黑"共两层块状矿体的"堆垛式"结构型式。寻找以"黑矿"-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银铜铅锌块状矿体是有热矿区今后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薛志强陈懋弘毛景文党院李义邦辛天贵王康高扬吴学龙
关键词:含矿带找矿方向
基于构造解析重建的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模型被引量:3
2013年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前人曾进行过详细的矿床模型研究。对于矿床下部脉状矿体大致呈层状平行于上部块状矿体的地质现象,前人曾提出"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等模式。文章通过对呷村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后认为,呷村矿床在印支期形成之后,遭受到燕山期弧-陆碰撞造山的强烈改造,导致矿区地层直立并倒转,并在能干性弱的流纹质火山岩中普遍发生层内韧性剪切变形,使原先近于垂直层状矿体和喷气沉积岩的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被构造置换为紧闭褶皱状、无根褶皱状、透镜体状,并近于平行于上部层状矿体。构造恢复表明,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原始三维形态为不整合的筒状或漏斗状,与上部层状矿体组成典型的"下筒上层"的"双层结构"。根据脉状-网脉状矿体和层状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在构造恢复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呷村VHMS矿床的双通道夹卤水池的矿床模型。该模型对矿区外围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党院陈懋弘毛景文薛志强李义邦辛天贵王康高扬吴学龙
关键词:地质学韧性剪切变形矿床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