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红林
-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心脏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 比较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心脏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RDS早产儿,给予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和同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SBiPAP)治疗.3种治疗方法平均气道压(MAP)均为6 cmH2O左右.监测3组患儿无创正压通气前及通气42 ~ 54 h后血B型尿钠肽(BNP)、血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三项心脏指标情况.结果 共纳入173例RDS早产儿,其中NCPAP组59例,BiPAP组56例,SBiPAP组58例.3组早产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42~54 h BN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247.9 ± 137.9) ng/L比(182.5 ±110.7)ng/L、(258.5±131.2) ng/L比(182.6±105.0) ng/L、(260.9±159.7)ng/L比(177.5±101.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 ~54 h cTnI水平及QTc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早产儿组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42~54 h心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早产儿较长时间无创正压通气可导致血BNP水平增高,对RDS早产儿的心功能有一定影响,但未导致心肌严重损伤和心室复极异常.当MAP基本相同时,NCPAP、BiPAP及SBiPAP 3种无创正压通气对早产儿心脏指标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 雷红林高翔羽黄迪赵丹丹杨波任漪佟念念
-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 影响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发生及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分析影响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发生及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全部病例选自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在出生24h内入住的早产儿,纳入研究671例。其中41例符合sPDA的标准,38例分别给予布洛芬、吲哚美辛、蒸馏水、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药物干预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药物干预后关闭组和持续开放组两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选用中位数表示,多因素相关分析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影响早产儿sPDA发生的相关因素是胎龄[优势比(OR)=3.268,95%置信区间(C1):1.852—18.235i、出生体重(OR=6.582,95%CI:2.358~35.364)、小于胎龄儿(SGA)(OR=3.510,95%C1:1.254~12.568)、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DS)(OR:12.547,95%CI:4.125~149.362)、需要呼吸支持(OR=9.258,95%CI:3.651~102.365)、生后24h内B型利钠肽(BNP)水平(OR=15.240,95%CI:6.358~195.236);药物干预后,关闭26例(68.4%),仍持续开放12例(31.6%),影响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是胎龄(OR=1.852.95%CI:1.127~5.326)、m生体重(OR=1.745,95%CI:1.254~8.324)、脉压差(OR=3.682,95%CI:1.452~11.367)、导管直径(OR=9.582,95%CI:4.579~121.365)、导管水平峰值流速(OR=8.454,95%CI:3.685—94.326)、导管两端压差(OR=7.235,95%CI:2.873~89.364)、治疗后BNP水平(OR=5.287,95%CI:3.647—45.231)。结论早产儿的胎龄越小、体重越低、SCA、出现RDS、需要呼吸支持的时间长、生后24h内BNP高,发生sPDA的可能性越大;胎龄、出生体重、脉压差、导管直径、导管水平峰值流速、导管两端压差,是影响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
- 杨波陈洋高翔羽王秀利崔湘君雷红林任漪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药物干预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前后3项心脏指标的变化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了解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治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指导药物干预策略。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早产儿PDA,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4组:布洛芬组(27例)、吲哚美辛组(24例)、对照组(11例)、对乙酰氨基酚组(22例);按轻重程度分为症状性PDA(sPDA)组(38例)、非sPDA组(46例);按结局分为动脉导管关闭组(69例)、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15例)。监测治疗前后脑利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3项心脏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不同治疗药物对3项心脏指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儿PDA治疗前后cTnI、QTcd改变均不明显。治疗前sPDA组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sPDA组[(378±94)ng/L比(147±75)ng/L,t=2.584,P=0.014],治疗后sPDA组BNP水平(182±81)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741,P=0.009),非sPDA组BNP水平[(121±61)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4,P=0.207)。治疗前动脉导管关闭组和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4±91)ng/L比(289±87)ng/L,t=一0.874,P=0.391],治疗后动脉导管关闭组BNP水平[(121±74)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3.580,P=0.000),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BNP水平[(245±74)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4,P=0.392)。结论对于早产儿sPDA应早期积极药物干预,能有效地促进动脉导管关闭,减轻其对早产儿心功能的不利影响。
- 杨波佟念念高翔羽王秀利崔湘君雷红林任漪黑明燕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利钠肽肌钙蛋白I心电描记术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