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蓉

作品数:64 被引量:124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身体
  • 26篇文学
  • 9篇诗歌
  • 9篇十七年文学
  • 9篇小说
  • 8篇代文
  • 6篇叙事
  • 5篇新诗
  • 5篇女性
  • 4篇当代文学
  • 4篇性别
  • 4篇哲学
  • 4篇现代文
  • 4篇写作
  • 4篇海派
  • 3篇语言
  • 3篇身体哲学
  • 3篇文化
  • 3篇现代诗
  • 3篇现代诗歌

机构

  • 54篇浙江师范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59篇李蓉
  • 2篇金妹
  • 1篇朱宇峰

传媒

  • 7篇文艺争鸣
  • 6篇文学评论
  • 4篇浙江学刊
  • 4篇福建论坛(人...
  • 3篇小说评论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南开学报(哲...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江汉论坛
  • 2篇文艺研究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今传媒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肉欲迷狂中的身体转向——以“灵肉观”为中心看《幻洲》
《幻洲》是二十年代末由创造社“小伙计”们创办的一份反响热烈的刊物,它所展开的文化和社会批判受到了革命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特别是在其对“灵肉”问题的关注上,它以五四时期的灵肉观为反叛对象,采取一种流氓、泼皮式的后现代...
李蓉
关键词:创造社海派文学
文献传递
论张爱玲日常性写作中的身体还原
2008年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与她的"文体哲学"观密切相关,这种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张爱玲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及其抵抗和化解的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的纵横向背景下,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又是与她个人主义的历史观紧密相连的。
李蓉
关键词:日常性身体虚无人生观历史观
十七年文学研究:从身体悖论出发
<正>一般会认为,谈论政治禁锢严密的时代中文学中的身体问题意味着一种悖论,这是由"身体"在现代文化和文学中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政治文化对这种个人化的"身体"的立场所决定的。自由主义伦理强调个体肉身的唯一性,身体的唯一...
李蓉
文献传递
从“张看”到“看张”:解读张爱玲的一个流程
2009年
张爱玲是一个非常重视日常身体感的作家,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看"的重视。一方面,通过对"看"的距离和视角的调整,才有了"张看"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兴味,才在视线上创造了不同世界的交锋。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张爱玲也在"被看",所以她非常善于通过制造"距离"来"扮演"。除了文字以外,通过服饰作为道具,张爱玲完成了她在一个动荡而浮华的时代的出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她的这些出演塑造了世人眼中的"张爱玲"。
李蓉
阶级分类下的身体形象谱系——“十七年”文学身体形象论
2012年
"十七年"文学的阶级审美标准是以权力主体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划分为前提,并借鉴中国传统面相学原理及相应的道德判断得以确立的,这使得"十七年"文学身体形象的书写打上了阶级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训诫的双重烙印,并形成了"十七年"文学中人物身体形象描写的类型化、脸谱化的特征。"身体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基本上是表达人物阶级属性的一种工具和符号,它由外在的阶级分类所赋予,并不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
李蓉
论“五四”公共话语空间中的《沉沦》被引量:2
2010年
郁达夫《沉沦》中的"身体叙事"在五四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这是为过去的文学史研究所忽视的。这可以从对文本内外所存在的三方面问题的分析得到揭示:第一,"灵肉冲突"的主题认定反映了作者和研究者们对主流话语认同的心态,而文本自身所展示的普遍的人性问题却被遮蔽。第二,身体叙事作为一种"私人叙事",其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的作用是思想言论的直接影响无法替代的,但在公共话语空间并不成熟的时期,它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难以避免的尴尬。第三,"国家之爱"使得《沉沦》获得了更高的价值,但这种"国家之爱"却具有某种程度的虚伪性,它由怨恨心理转换而来,而文本对个人欲望和国家话语的嫁接存在明显的裂隙。
李蓉
关键词:《沉沦》身体公共空间
中国现代诗歌的“身体学”漫议
2009年
维特根斯坦说: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尼采则说:“要以身体为准绳”,“身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现代身体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确立了身体在认识世界时的优先性,是身体而不是灵魂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原初认知,这一关于身体的现代思想给我们认识人及置身其中的世界提供了新的支点。而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或许是以身体的方式描画灵魂的最佳文体,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身体与诗歌作为最为感性的文体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
李蓉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歌身体哲学维特根斯坦文学体裁灵魂优先性
身体阐释和新的文学史空间的建构被引量:3
2007年
在文学中,身体不仅包含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的身体,同时还包含由身体所延伸出的欲望、知觉、感受、体验、情感等个人经验。从"身体"的哲学特征出发,选择"身体"作为现代文学的阐释视角,意味着对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寻求,对于"重写文学史"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身体叙事所具有的记忆和重构的功能,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和颠覆。
李蓉
关键词:身体现代文学范式
肉欲迷狂中的身体转向——以“灵肉观”为中心看《幻洲》被引量:1
2009年
《幻洲》是20世纪20年代末由创造社"小伙计"们创办的一份反响热烈的刊物,它所展开的文化和社会批判受到了革命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特别是在其对"灵肉"问题的关注上,它以五四时期的灵肉观为反叛对象,采取一种流氓、泼皮式的后现代话语方式,以离经叛道的姿态宣告五四的"灵肉"观念的欺骗性,并力图用"身体一元"的观念征服大众。在《幻洲》的身体观念中,包含了现代思想、封建文化以及商业文化的多重因素。
李蓉
关键词:身体海派
女性主义文学解体之后:问题、处境与发展被引量:5
2014年
20世纪80、90年代的女性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也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二元对立的思维、对主体性的极致追求是构成其封闭性的重要原因,这直接导致了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高潮后的解体。在当下以国内男性文学和国外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高度的背景下,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亟需"去性别"和"去主义",这不是否定和抛弃之前对于性别问题的种种建构和思考,而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性别问题纳入更为丰富、复杂的文化结构,并寻求写作方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这既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结果,也是它在未来的发展中所肩负的使命。
李蓉
关键词:当代文学女性主义诺贝尔文学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