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杨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1篇代谢
  • 1篇心病
  • 1篇心肌病
  • 1篇型心
  • 1篇血脂
  • 1篇血脂代谢
  • 1篇远期
  • 1篇远期疗效
  • 1篇脂代谢
  • 1篇脂类
  • 1篇脂类代谢
  • 1篇他汀
  • 1篇年青人
  • 1篇误诊
  • 1篇疗效
  • 1篇脑钠肽

机构

  • 3篇安徽省宿州市...

作者

  • 3篇刘杨
  • 1篇邱海龙
  • 1篇徐飞
  • 1篇周勇
  • 1篇谢倩倩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和血浆脑钠肽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DCM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纠正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每晚1次,疗程12周。2组入选后次日及治疗12周后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CRP、BNP水平。结果:2组LVEF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CRP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DCM心力衰竭患者CRP水平,改善心功能,有效抑制BNP水平。其改善心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调脂以外的抗炎作用有部分关系,短期应用他汀类治疗DCM心力衰竭可能是有益的。
刘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C反应蛋白脑钠肽
年青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年青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预后。方法选择宿州市立医院2003-2008年21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资料对临床表现、确诊方法、误诊情况、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分别误诊为急性胃炎、急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神经症、颈椎病等。结论年青人急性心梗发生率逐渐增加,对此病认识不足、症状不典型、加之心电图和生化检查的局限性增加误诊。临床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刘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年青人误诊
冠心病患者脂类代谢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水平分为升高组(n=68)、边缘升高组(n=29)和正常组(n=15),比较3组患者介入治疗后1、3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11例(9.82%)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升高组、边缘升高组、正常组发生率分别为11.76%、6.90%和6.67%,3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37(33.04%)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其中升高组、边缘升高组、正常组发生率分别为42.65%、20.69%和13.33%,升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边缘升高组和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DL-C、Lp(a)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脂代谢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HDL-C是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邱海龙徐飞刘杨谢倩倩周勇
关键词:血脂代谢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