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德强

作品数:12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内镜
  • 2篇胆管
  • 2篇食管
  • 2篇套扎
  • 2篇黏膜
  • 2篇小肠
  • 2篇小肠疾病
  • 2篇内镜下套扎
  • 2篇结石
  • 2篇疾病
  • 2篇胶囊内镜
  • 2篇OMOM胶囊...
  • 2篇ERCP
  • 1篇胆管梗阻
  • 1篇胆管造影
  • 1篇胆管支架
  • 1篇胆胰
  • 1篇胆胰管
  • 1篇胆胰管成像
  • 1篇胆总管

机构

  • 11篇梅州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张德强
  • 5篇王胜炳
  • 5篇曾安祥
  • 2篇陈奕金
  • 2篇谢巧玉
  • 2篇汪福群
  • 2篇曾德辉
  • 1篇朱德锋
  • 1篇余宏岗
  • 1篇袁文谋
  • 1篇刘波颖
  • 1篇姚永莉
  • 1篇杨惠琴
  • 1篇林霖
  • 1篇钟歆荣
  • 1篇张万岱
  • 1篇池桂林
  • 1篇宋于刚
  • 1篇陈伟旋
  • 1篇林小凤

传媒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第四届全国肠...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2
  • 1篇199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总结用内镜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效果。【方法】用富士 2 0 0型电子胃镜 ,Microvasive公司生产的 5环套扎器和Willson Cook公司生产的 6环套扎器 ,对 2 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手术。【结果】 19例套扎后住院期间未再出血 ,1例术后 4d黑便经保守治疗后血止 ,未出现大量呕血症状。【结论】内镜下套扎操作较简单 ,安全性好 ,患者痛苦轻 ,并发症少 ,疗效好 ,适应症广 ,特别适用于肝功能差 ,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后复发者。
王胜炳钟歆荣余宏岗张德强曾牡玲
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呕血
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vs.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钟雄平王胜炳汪福群曾安祥张德强陈奕金
关键词:套扎器圈套器
大黄口服联合芒硝腹部外敷对重度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芒硝腹部外敷对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就诊的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对照组),另30例采用大黄口服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数、肌酐、转氨酶、ALB、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结果治疗后7d,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酐、转氨酶、白细胞数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ALB上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腹痛缓解时间(4.8±1.4)d,首次排便时间(3.8±1.2)d,肠鸣音正常时间(4.9±2.3)d,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3.1±0.7)d,首次排便时间(2.5±0.9)d,肠鸣音正常时间(2.6±1.1)d,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度急性胰腺炎采用大黄口服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恢复速度,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江涛峰陈奕金候天恩张德强王胜炳
关键词:芒硝外敷
患者经鼻电子胃镜检查175例临床应用分析
2010年
目的 探讨非镇静下经鼻电子胃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75例非镇静下行经鼻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在术中的生命体征、耐受情况及病理活检资料.结果 175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影响;耐受性和配合程度好,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175例完成经鼻检查全过程,其中170例(97.2%)一次性进镜完成检查,活检175例,病理与镜下表现相符161例(92.2%).结论 非镇静下经鼻电子胃镜可在不使刚镇静剂情况下进行操作,对张口困难、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惧怕常规胃镜的病人适用,且安全,但不足之处是易引起鼻部不适或出血,某些患者开展镜下治疗困难.
袁文谋张德强朱德锋
ERCP和MRCP对胆管微小结石诊治价值比较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胆管微小结石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和16例胆道结石梗阻患者,入选患者同时完成MRCP、ERCP检查治疗,所发现胆胰结石直径均小于3mm,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胆管微小结石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患者MRCP明确提示存在胆总管末端狭窄或胆胰管扩张,占94.4%;61例患者ERCP检查可直接发现微小结石,占84.7%;8例患者通过EST切开及取石球囊取石才发现微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结论MRCP作为胆胰疾病的一种无创检查而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ERCP对于微小结石导致的胆胰疾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和治疗价值。
曾安祥王胜炳张德强
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放大内镜在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研究与分析放大内镜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为其一级亲属40岁以上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据疑病处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判断病变性质估计侵犯深度。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者行ESD治疗,疑进展期食管癌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送整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癌一级亲属40岁以上患者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共128例,其中行ESD和外科手术取得整体病理标本102例。对比放大胃镜术前判断和术后整体病理标本,判断性质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7.3%,诊断食管早期鳞癌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5.4%,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50%。判断浸润层次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鳞癌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9%,B1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率为90.6%,灵敏度为70.6%,B2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32.2%,灵敏度为76.9%,B3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66.7%,灵敏度为33.3%。结论 放大内镜在ESD下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可对食管病变性质准确判断,提升病变检出率,实践价值较高。
张欣张德强汪福群刘恺怡叶下藕李淑琴
关键词:食管早期癌癌前病变放大内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实验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症促胃液素及生长抑素变化意义被引量:14
1999年
目的 探讨促胃液素(Gas) 、生长抑素(SST) 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RIA 方法检测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体液及组织中Gas,SST 含量的变化,并用四君子汤反证.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胃肠道功能紊乱时血浆、胃液、肠液、胃窦、十二指肠、下丘脑组织中 Gas 含量低下( 分别为109-46 ng/ L ±40-88 ng/ L, 30-78 ng/ L ±6-81 ng/ L,96-58 ng/ L ±14-36 ng/ L, 232-61 ng/ g ±53-88 ng/ g,22-47 ng/ g ± 3-02 ng/ g , 68-09 ng/ g ± 13-40 ng/ g,P 均< 0-05) , SST 含量增高( 分别为32-56 ng/ L ±7-91 ng/ L, 29-21 ng/ L ± 4-58 ng/ L, 25-74 ng/ L ±4-16 ng/ L, 367-15 ng/ g ± 42-30 ng/ g , 47-31 ng/ g ±10-97 ng/ g ,66-76 ng/ g ±6-55 ng/ g , P 均< 0-05) . 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Gas 和SST 水平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优于自然恢复大鼠( P< 0-
姚永莉宋于刚张万岱张德强
关键词:促胃液素生长抑素胃肠功能紊乱病理学
ERCP胆管支架在恶性胆管梗阻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采用胆管支架引流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实践过程中,分别采用金属支架和塑料支架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从而为临床实践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恶性胆管梗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支架的不同进行分组,分成金属支架组(16例)和塑料支架组(72例),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TBIL、ALT、ALP、GGT、TNF-α和30d后死亡发生率及支架阻塞发生率。结果:(1)在ALP、GGT、TNF-α等三项指标上,组间比较,金属支架组患者的指标水平均显著的优于塑料支架组;(2)在平均生存时间、支架开通时间两项指标上,组间比较,金属支架组患者均长于塑料支架组。结论:与采用塑料支架相比较,采用金属支架实施ERCP胆管支架术治疗的效果更好,是临床针对恶性胆管梗阻实施胆管支架引流治疗的可靠选择。
曾安祥刘波颖张德强曾德辉
关键词:塑料支架恶性胆管梗阻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临床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乳头括约肌切开组(EST组)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组(SEST+EPBD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2%和97%(χ2=1.19,P>0.05)。EST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4例,结石复发11例,逆行性胆道感染15例。SEST+EPBD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血1例,结石复发2例,逆行性胆道感染6例。两组取石成功率及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且尽可能的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曾德辉张德强曾安祥池桂林
关键词:球囊扩张术胆总管结石
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观察胶囊内镜检查的顺应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06~2012-07间,325例经B超、CT、胃镜和肠镜等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75例,慢性腹痛88例,慢性腹胀37例,慢性腹泻25例)接受OMOM胶囊内镜检查,评价其阳性率、确诊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325例患者中有245例发现阳性病灶,总体阳性率75.38%;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因确诊率82.30%(144/175),慢性腹痛的阳性诊断率为67.00%(60/88),慢性腹胀的阳性诊断率为67.60%(25/37),慢性腹泻的阳性诊断率为64.00%(16/25),5例(1.50%)发生胶囊滞留,受检者顺应性、安全性良好。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且无创伤,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疾病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
谢巧玉林霖张德强林小凤
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