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杰敏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2
供职机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动脉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3篇动脉成像
  • 3篇血管
  • 3篇造影
  • 3篇冠状动脉成像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低剂量扫描
  • 2篇电子束CT
  • 2篇动脉疾病
  • 2篇血管造影
  • 2篇早期肺癌
  • 2篇人中
  • 2篇猝死
  • 2篇面罩
  • 2篇面罩吸氧
  • 2篇畸形

机构

  • 10篇泰达国际心血...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人民医...

作者

  • 10篇朱杰敏
  • 6篇董智
  • 5篇吴学胜
  • 4篇孙凤伟
  • 4篇应援宁
  • 2篇李旭
  • 2篇闫旭
  • 2篇祁吉
  • 2篇范丽娟
  • 2篇徐静
  • 2篇刘喆
  • 2篇刘军波
  • 1篇张晓浩
  • 1篇管延芳
  • 1篇傅东海
  • 1篇付东海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现代仪器
  • 1篇开卷有益(求...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2008第四...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致猝死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了解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并可能引发青少年运动员猝死的冠状动脉畸形在国人中的发病率,结合文献资料比较其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ACS系统顺序回顾14343例不伴有其他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国人CT冠状动脉成像所见,选取左、右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及左、右单冠状动脉的病例,对冠状动脉开口位置、走行路径、非粥样硬化狭窄截面形态、径线、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近段与主动脉壁夹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检出冠状动脉发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包括单冠状动脉)74例,其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者59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55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间2例,左、右单冠状动脉且走行于大动脉间者各1例。国人此类冠状动脉近段走行于两大动脉之间的起源异常发病率为4.1‰(59/14343)。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伴非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面积≥50%者29例(52.7%),≥70%者3例(5.4%)。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的右冠状动脉起自左窦是左冠状动脉起自右窦的18.7倍(56/3)。结论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国人中该畸形的解剖类型分布有其特点,这一特点对引发我国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值得探讨。
朱杰敏范丽娟孙凤伟吴学胜应援宁董智李旭
关键词:冠状血管畸形猝死心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多层CT诊断冠心病
2008年
应用多层CT增强扫描无创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是本世纪以来逐渐成熟的新技术(后简称冠脉CT),64层CT推出不到3年,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认可。虽然冠状动脉导管造影(后简称冠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最终依据,但在下列方面有其明显不足:
朱杰敏
关键词:多层CT诊断冠心病CT增强扫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64层CT
CT血管造影在肺静脉畸形引流及其并发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一代电子束CT(EBT)及16排螺旋CT 对诊断肺静脉畸形引流及其并发畸形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对2例EBT、17例MSCT诊断的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年龄4个月至16岁, 平均6.9岁。E...
朱杰敏孙凤伟吴学胜应援宁
文献传递
直背综合征伴心房颤动一例被引量:2
2005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诉心悸20余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5年前行"食管调搏".近一年来图1磁共振成像Double反转恢复侧位示胸廓前后径缩短,左心房(↑)明显受压症状加重,3~4天发作1次,服药有时可缓解.2000年3月外院超声诊为"右冠状窦膨出".本院心电图及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磁共振成像(MRI)示胸廓前后径明显缩短,心脏受压变扁伴顺钟向转位,室间隔呈左右走行.左心房明显受压变形,几成盘状,容积明显缩小(图1),脊椎前前后径1.6 cm,脊椎右侧舒张期左心房最大前后径2.5 cm,上径为6.7 cm.主动脉窦及瓣膜形态正常, 考虑直背综合征,建议行胸部X线检查.X线胸部正位片:肺动脉段稍膨隆,余无特殊所见;侧位:胸椎生理曲度消失且略显前凸,胸廓前后径与横径之比为0.34,符合直背综合征.
应援宁朱杰敏
关键词:直背综合征心房颤动左心房瓣膜胸廓杂音
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及起搏器置入患者的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总结不宜或不能行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过快、心律不齐、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新一代电子束CT(EBCT)行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患者36例,其中心率过快(≥90次/min)20例、心律不齐11例、起搏器置入术后16层MSCT不能触发扫描4例、扫描中心率骤升16层MSCT检查失败1例。以EBCT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静脉法增强扫描、前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电影方式(cine)重组,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冠状动脉各主支总显示率80.0%,其中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显示率100%,回旋支94.3%。结论新一代EBCT能够完成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无创冠状动脉检查,并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董智朱杰敏刘喆刘军波李又洁祁吉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面罩吸氧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吸氧对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受检者161例(男111例,女50例;年龄49.6±6.9岁),术前服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65次/min。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研究组,78例)和无面罩吸氧组(对照组,83例)。受检者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屏气扫描,后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扫描参数:16排探测器,准值宽度0.625mm,管球旋转速度0.5s/周,管电压120kV,75%R-R间期重建,数据经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两位心脏放射科医师以6级计分双盲评判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22)。吸氧组扫描后血氧饱和度为(98.21±1.06)%较对照组的(95.87±2.50)%有所提高(P=0.000),扫描过程中两组心率的变化(P=0.484)及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P>1.1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药物控制心率条件下,不能证明面罩吸氧可以改善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
董智朱杰敏吴学胜徐静祁吉
关键词:面罩吸氧冠状动脉疾病
面罩吸氧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对疑有冠心病病人应用MSCT扫描,评价吸氧对无创性M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作用。方法:入选标准:年龄35~65岁,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kg/m2)20~30 kg/m2,无对比剂禁忌证,无支架治疗及心脏外...
董智朱杰敏吴学胜徐静孙凤伟刘喆李又杰刘军波张晓浩付东海管延芳张津瑀祁吉
文献传递
应用电子束CT低剂量扫描在冠状动脉CT成像病人中筛查早期肺癌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新一代电子束CT(e-SPEED)在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病人中联合筛查早期肺癌的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健康查体者先行肺部低剂量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130kV,895mA,50ms,层厚6mm,层距3mm,重建层厚3mm。平扫后再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48例(心率≥70次/分)行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Multiphase Dual方式,140kV,1010mA,100ms,层厚1.5mm;57例(心率<70次/分行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370mA,500ms,层厚0.625mm。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Ommipaque 350mgI/mL。肺平扫图像采用肺算法及标准算法重建,由两位放射诊断医师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进行观察,统计病变检出例数并观察肺叶、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对冠状动脉CT增强图像以VR、MIP、CINE、CTVE方式重建后进行观察,利用其薄层扫描的优势重点观察肺门结构及支气管开口情况,并观察可疑病变的强化情况。所有图像存贮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结果:100%肺叶、段支气管可显示,共检出3mm以上非钙化肺结节4例,其中1例经活检证实为I期周围型肺癌。结论: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同时配合电子束CT低剂量平扫,适于联合筛查早期肺癌,并有助于提高肺内非钙化小结节及支气管细微病变的检出。
闫旭朱杰敏董智李又洁傅东海
关键词:X线计算机电子束CT
应用电子束CT低剂量扫描在冠状动脉CT成像病人中筛查早期肺癌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104例健康查体者,其中男58例,女46例,年龄49-76岁,平均64岁。有或无肺部症状。所有病人均行电子束CT低剂量肺平扫,其中48例心率≥70次/分者采用电子束CT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57...
闫旭朱杰敏董智李又洁傅东海
文献传递
中国人“恶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调查——11162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
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窦或单冠状动脉畸形同时近段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是诱发青少年运动员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被称为“恶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因检查技术、费用和医学伦理的种种限制,迄今仅见经尸检证实的回...
朱杰敏吴学胜范丽娟孙凤伟应援宁董智李旭
关键词: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窦猝死CT成像病理解剖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