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 作品数:16 被引量:36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过程的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不同的污染天气对应着不同的污染特征,本文利用广州观象台2010—2012年地面逐时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数据,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2010—2012年逐时MARGA数据及O3、PM、SO2、NOx等污染物数据,判识得到广州地区2010—2012年3年中的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并研究了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污染特征.研究发现,广州地区灰霾过程主要集中在干季,清洁过程集中在湿季;灰霾过程中NO2>SO2>NO>O3,清洁过程中O3>NO2>SO2>NO,灰霾过程时的细粒子浓度比要高于清洁过程,且灰霾与清洁过程中二次离子(SO2-4、NO-3、NH+4)与PM2.5的比值分别为0.55、0.45.灰霾过程的氮氧化作用强于清洁过程,而硫氧化作用和氯损耗过程相对较弱;同时,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中气溶胶均呈现弱酸性,其中,清洁过程中的气溶胶酸性强于灰霾过程.个例分析发现,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均处于富氨环境中,其中,灰霾过程中,NH+4在低浓度时更为富氨状态,此时相对于SO2-4,更多的氨与NO-3结合生成NH4NO3;清洁过程则刚好相反.灰霾过程中Cl-浓度普遍较高,其主要来自KCl;而清洁过程中有明显的氯损耗,Cl-主要来自海盐,部分来自NH4Cl.
- 刘建吴兑范绍佳吴蒙
- 关键词:污染特征
- 回流与区域输送对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对于珠三角城市群,局地排放、生成的在本地堆积和上风向的输送都有可能导致地面浓度超过限值.运用数值模式WRF的输出结果计算得到珠三角精细化的回流指数时空分布,研究回流与区域输送在形成区域空气污染事件中的贡献大小,尝试区分形...
- 陈晓阳冯旭范绍佳刘建
-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数值模拟
- 文献传递
- 2014年1月珠三角一次典型灰霾过程的流场特征分析
- 2014年1月珠三角地区出现严重的灰霾天气。本文利用广东省城市空气质量资料、中国气象局番禺大气成分站逐时PM10、PM2.5以及能见度数据、广州基本站风速数据、2013年东莞佛山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风廓线资料等,研究了珠三...
- 刘建吴兑范绍佳吴蒙廖志恒李浩文
- 关键词:珠三角灰霾风廓线后向轨迹
- 文献传递
- 台风对沿海城市海盐气溶胶的影响
- 海盐气溶胶作为全球气溶胶排放中排放量最大的自然源气溶胶,每年的全球排放量可达1000-10000Tg,且其全球年平均分布为10.1μg/m2.其对全球的辐射平衡、区域降水以及沿海地区的空气质量均有重要影响.台风,其对沿海...
- 刘建吴兑范绍佳毛夏
- 关键词:台风降水
- 珠江三角洲区域污染分布及其垂直风场特征被引量:28
- 2015年
- 基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珠江三角洲(珠三角)56个环境监测子站以及9个城市的逐时PM2.5浓度数据,对珠三角地区的颗粒物污染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PM2.5的区域污染可分为3种类区,一为东莞、广州、佛山以及江门(Ⅰ型);二为中山、珠海、深圳、惠州(Ⅱ型);三为肇庆单独为一类(Ⅲ型).其在一年中所出现的天数分别为47、7和128 d.Ⅰ型污染时,除珠海、深圳和惠州外,其他城市的PM2.5浓度普遍较高;Ⅱ型污染时,整个珠三角地区的PM2.5浓度均要高于50.0μg·m-3;Ⅲ型污染时,PM2.5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肇庆、广州以及佛山地区.同时利用珠三角地区4台主要的风廓线雷达数据研究3种污染类型所对应的垂直风场特征发现:Ⅰ型与Ⅲ型污染状况所对应的风廓线相似,低层受东南风控制,高层为西南风,Ⅲ型的风速大于Ⅰ型风速,而Ⅱ型污染时的风速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类型,其低层几乎均受偏北风影响,而高层则受偏西风的影响.Ⅱ型污染所对应的边界层中低层的风向变化很小,而其他两类则有一定的变化.同时Ⅱ型的通风量要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类型,其中Ⅰ型的通风量最小.珠三角受偏北风作用时,整个珠三角的PM2.5浓度较高;当盛行东南风时,Ⅰ、Ⅱ区的PM2.5浓度相对较低,而Ⅲ区的污染相对较重.
- 刘建吴兑范绍佳
- 关键词:聚类分析风廓线通风量
- 深圳市城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对比研究被引量:34
- 2018年
- 为了解深圳地区黑碳气溶胶(BC)的污染特征,使用深圳市西涌(XC)站点(郊区)和竹子林(ZZL)站点(城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测得的BC浓度及常规气象资料,对比研究了深圳地区两个不同代表性站点的BC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郊区XC和城区ZZL站点BC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1.12±0.90),(2.58±2.00)μg/m^3,本底浓度分别为(0.27±1.31),(1.07±0.85)μg/m^3,气溶胶吸收系数σ_(abs)分别为(5.87±4.81),(13.47±10.50)Mm^(-1),城区站点值均高于郊区站点.两站点BC浓度分布均为对数正态分布,且都呈现干季高、湿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日变化分析表明ZZL站点BC浓度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XC站点日变化不明显.通过计算两地的气溶胶波长吸收指数AAE值,发现两地AAE值均接近1,说明两地BC污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进一步分析可知XC站点西北方向32km处是世界第三大集装箱码头,当西北风达到一定程度时(10~20m/s),码头排放的污染物将严重影响XC站点的BC浓度.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XC站点主要受中远距离输送影响,ZZL站点主要受周边及本地污染源排放影响.
- 程丁吴晟吴兑吴兑刘建孙天林毛夏江崟刘爱明
- 前体物与气象因子对珠江三角洲臭氧污染的影响被引量:205
- 2017年
- 利用2012年中国气象局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的O_3、NO_x逐时浓度数据,广州观象台逐时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向风速数据,统计分析了2012年O_3前体物(NO_x)以及气象因子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臭氧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O_3和NO_x均表现出单峰结构的月变化特征,且分别于10月和3月达到峰值,为(104.9±68.0)μg/m^3,(131.1±122.1)μg/m^3.O_3的日变化为单峰分布,午后的浓度较高,而NO_x浓度于早晚高峰有增加,且夜间浓度高于白天.NO_x对O_3有显著的滴定作用,O_3浓度随着NO_x浓度的增加呈现指数形式下降.高温低湿条件有利于O_3的形成.与NO_x类似,O_3浓度随着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以指数形式相应的增大和减小.当珠三角地区受偏西风控制时,下风向地区的O_3浓度最高,而当珠三角地区盛行偏北风时,下风向地区的O_3浓度最低,且该方向所对应的NO_x浓度最高,表明广州城区的NO_x对O_3的滴定作用显著.珠三角地区发生光化学污染的关键性因子主要为20~40μg/m^3的NO_x浓度,高于27°C的气温,低于55%的相对湿度以及受偏西风控制.分析发现10月份O_3的形成主要受VOCs控制,且烯烃的O_3生成潜势贡献最大,为69%,而烷烃和芳香烃的贡献分别为15%、16%.
- 刘建吴兑范绍佳廖志恒邓涛
- 关键词:臭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气象因子珠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区域污染分布及其垂直风场特征研究
- 基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56个环境监测子站以及9个城市的逐时PM2.5浓度数据,对珠三角地区的颗粒物污染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PM2.5的区域污染可分为三种...
- 刘建吴兑范绍佳
- 关键词:颗粒物污染类型通风量
- 文献传递
- 回流与区域输送对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对于珠三角城市群,局地排放、生成的在本地堆积和上风向的输送都有可能导致地面浓度超过限值。运用数值模式WRF的输出结果计算得到珠三角精细化的回流指数时空分布,研究回流与区域输送在形成区域空气污染事件中的贡献大小,尝试区分形...
- 陈晓阳冯旭范绍佳刘建
- 关键词:珠三角空气质量污染物输送数值模拟
- 文献传递
- 珠江三角洲区域污染分布及其垂直风场特征研究
- 基于2014年4月015年3月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56个环境监测子站以及9个城市的逐时PM浓度数据,对珠三角地区的颗粒物污染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PM的区域污染可分为三种类区,一为东...
- 刘建吴兑范绍佳
- 关键词:聚类分析风廓线通风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