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倩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2篇大血管
  • 2篇血管
  • 2篇取栓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性
  • 1篇血瘀
  • 1篇血瘀证
  • 1篇易损斑块
  • 1篇预后
  • 1篇皂苷
  • 1篇增殖
  • 1篇人脐
  • 1篇人脐带
  • 1篇人脐带间充质...

机构

  • 6篇聊城市人民医...
  • 2篇武汉大学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作者

  • 6篇杨晓倩
  • 3篇杨霞峰
  • 3篇肖以磊
  • 2篇卢祖能
  • 2篇王桂芳
  • 2篇刘书平
  • 1篇王继跃
  • 1篇张利勇
  • 1篇朱伟杰
  • 1篇孙义华
  • 1篇种宗雷
  • 1篇陈德哲
  • 1篇王伟伟
  • 1篇夏章勇
  • 1篇王风云
  • 1篇姜桂生
  • 1篇李延辉
  • 1篇侯磊
  • 1篇王丽丽
  • 1篇杨艳艳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四川中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入院48 h内脑电图检查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及梗死后癫痫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入院48 h内脑电图(EEG)检查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及梗死后癫痫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6例,入院48 h内进行持续脑电监测,记录患者EEG变化,分别在脑电监测的起始阶段(第一次脑电评估)和终末阶段(第二次脑电评估)进行EEG分级、EEG反应性评估。发病3个月后,对患者预后及癫痫发作情况进行随访,观察两次脑电评估时患者EEG分级和EEG反应性的变化。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分析第二次脑电评估时患者EEG分级、EEG反应性与预后的关系。计算第二次脑电评估时EEG分级、EEG反应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度。结果 56例中,两次脑电评估后EEG分级有变化10例、无变化46例,EEG反应性有变化5例、无变化51例。第二次脑电评估时,EEG分级好、EEG有反应者预后良好比例高于EEG分级差、EEG无反应者(P均<0.05)。EEG分级、EEG反应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89.47%、83.93%。56例中3例入院48 h内EEG可见周期性异常放电,其中1例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2例为非惊厥性癫痫发作(NCS),3例患者均预后不良;随访过程中1例癫痫发作。结论入院48 h内EEG检查有助于预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梗死后癫痫,EEG分级好、EEG有反应者预后相对较好,EEG可见异常放电者易发生梗死后癫痫。
杨霞峰陈德哲庄献博杨艳艳杨晓倩王丽丽路凯
关键词:脑梗死脑电图检查癫痫
化瘀通脉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气虚血瘀证脑卒中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化瘀通脉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气虚血瘀证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2023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61例及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化瘀通脉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凝血状态、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卒中影响量表(SI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固时间(KT)、凝血反应时间(RT)高于对照组,最大振幅(MA)、凝固角(α)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平均脑部动脉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通脉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气虚血瘀证脑卒中可以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凝血状态,提高脑血流灌注,降低神经炎症。
张慧媛王伟伟邓福宝杨晓倩张静静
关键词:化瘀通脉汤RT-PA静脉溶栓气虚血瘀证脑卒中
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治疗发病4.5h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治疗发病4.5 h内大血管闭塞(LVO)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AIS)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4例LVO-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3 h内入院88例(桥接治疗54例,直接取栓治疗34例)、发病3.0~4.5 h入院66例(桥接治疗39例,直接取栓治疗27例)。分别统计比较发病3 h内、3.0~4.5 h入院的桥接治疗组和直接取栓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病3 h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结果(1)发病3 h内入院患者:与直接取栓治疗组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更高(41.2%vs.70.4%),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44.1%vs.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疗为发病3 h内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4.644,95%CI:1.238~12.805,P=0.041)。(2)发病3~4.5 h入院患者:与桥接治疗组比较,直接取栓治疗组患者发病到腹股沟穿刺时间≤4 h者所占比例更高,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4 h为发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5.724,95%CI:1.192~11.676,P=0.024)。结论对于LVO-AIS患者,在较早的时间窗入院时,首选桥接治疗;而对于入院较晚的患者,应尽量保证患者在4 h内进行桥接治疗,如果不能保证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在4 h内,应首选直接取栓治疗。
王桂芳刘书平卢祖能肖以磊夏章勇杨晓倩姜桂生杨霞峰张利勇王继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人参皂苷Rg1对过氧化损伤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Rg1对过氧化损伤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 UCMSCs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加入1.6μmol/L H_2O_2),Rg1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条件下培养30min后,加入Rg1各0.5、4、32μmol/L),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条件下培养30 min后,加入220μmol/L维生素C)。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TNF-α水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衰老细胞百分比,免疫组化法检测h UCMSCs中p-p38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 UCMSCs中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随着剂量增加,Rg1各剂量组h UCMSCs增殖活性增加,衰老h UCMSCs百分比减少,TNF-α、p-JNK、p-p38表达降低(P均<0.05)。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介于Rg1高及中、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Rg1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h UCMSCs增殖活性降低,衰老h UCMSCs百分比增加,p-JNK、p-p38蛋白及TNF-α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 Rg1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p-JNK、p-p38表达,从而对过氧化损伤的h UCMSCs产生保护作用。
种宗雷杨晓倩肖以磊吕甲涛侯磊许鹏朱伟杰
关键词:过氧化损伤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参皂苷RG1细胞增殖细胞衰老
低频超声治疗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效果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治疗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 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n=80)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超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部动脉斑块大小、形态,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脂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直径、斑块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IMT、斑块直径、斑块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动脉中度狭窄率和重度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低频超声疗法可以有效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所致颈动脉狭窄。
王风云李延辉杨霞峰冯春青孙义华杨晓倩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动脉狭窄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轻型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轻型脑卒中患者23例,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给予直接取栓治疗,否则给予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入院时、治疗后12h和治疗后7d。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90d时患者预后。安全性指标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90d死亡率。结果22例患者成功再通,术后mTICI分级3级19例、2b级3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3(2,5),治疗后12h NIHSS评分为2(2,3),治疗后7d NIHSS评分为2(1,2);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8,P=0.001),其中治疗后12h、治疗后7d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王桂芳杨晓倩肖以磊马维斌刘书平卢祖能
关键词:机械取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