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敬涛
-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静脉途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7年
-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脑AVM传统治疗方法是显微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及放射治疗。但仍有一些特殊脑AVM难以通过传统方式治愈。近期多宗病例报道提示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AVM有效,尤其适宜于治疗单支静脉引流、位于深部功能区且供血动脉纤细的小出血性脑AVM。本文回顾现有相关文献,对经静脉途径治疗脑AVM手术适应证、操作方法、风险及预防等作一总结。
- 朱仕逸张广亓敬涛吴培徐善才史怀璋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静脉途径血管内治疗
- 缺血修饰蛋白在脑血管病急性期表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又称钴结合蛋白,是近年来发现对缺血高敏感性的血清学指标,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检测早期心肌缺血[1-3]。随着对该蛋白了解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蛋白在肺栓塞[4]、肠系膜缺血等疾病中亦存在异常表达[5]。急性脑血管病作为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其早期诊断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韩建一吴培徐善才郑秉杰亓敬涛戴家兴李俞辰史怀璋
- 关键词:卒中缺血修饰蛋白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单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41例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记录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围手术期血管内机械取栓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评价前循环侧支代偿,BATMAN评分标准评价后循环侧支代偿。结果 41例患者中12例(29.27%)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32例(78.05%)术后即刻实现血管再通(mTICI 2b^3级),前循环再通20例(80%,20/25)、后循环再通12例(1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424,P=0.706);28例(68.29%)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NIHSS评分下降≥4分),前循环闭塞18例(72%,18/25)、后循环闭塞10例(1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7,P=0.524);11例(26.83%)术后90 d内死亡,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7例(7/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130,P=0.144),3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8例死于缺血性卒中;14例(34.15%)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前循环闭塞10例(47.62%,10/21)、后循环闭塞4例(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493,P=0.483);6例(14.63%)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2例(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3.303,P=0.856)。33例行侧支代偿评价,20例前循环闭塞患者中14例(70%)侧支代偿良好,其中9例(9/14)术后90 d预后良好,6例(30%)侧支代偿欠佳均预后不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13例后循环闭塞患者中3例(3/1
- 张广季智勇史怀璋徐善才亓敬涛朱仕逸周配权
- 关键词:卒中血栓切除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VADA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42~74岁,均接受PED治疗。以O'Kelly-Marotta(OKM)分级法评价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栓塞程度;通过观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以评估PE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每例成功置入1枚PED,除1例小脑后下动脉缺如外,其余10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均被置入的PED覆盖且未发生闭塞。围手术期内未出现颅内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显影10例(OKM A级),瘤体不完全显影1例(OKM B级)。出院时mRS评分10例为0分,1例为1分。1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8.5±6.3)个月,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末次随访mRS评分均为0分。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1例(OKM D级)、不完全显影1例(OKM C1级),小脑后下动脉均显影良好。结论:应用PED治疗VADA安全有效,但由于样本量少、超适应证应用,其推广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 张永智亓敬涛刘彬冰田杨史怀璋
- 关键词:椎动脉介入治疗
- 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总结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血管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22例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其中男3例(14%),女19例(86%).总结分析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以Raymond分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2例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均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中19例(86%)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 Ⅰ级栓塞,3例(14%)为RaymondⅡ级栓塞.1例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形成血栓,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无神经功能缺失.10例患者1年后复查,其中9例达到Raymond Ⅰ级栓塞.所有患者出院及6个月mRS评分均为0分.结论 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以女性较为多见.血管内治疗是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并选用柔软、顺应性强的微导管可有利于颈动脉窝动脉瘤的治疗.
- 张广亓敬涛吴培周配权徐善才史怀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干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 2023年
- 目的 比较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干动脉瘤(uiVBT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5例uiVBT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多支架组,65例,共68个动脉瘤)和单纯应用FD治疗组(FD组,40例,共42个动脉瘤),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满意闭塞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支架或FD均成功置入.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9.5%(10/105)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多支架组为7.7%(5/65),FD组为12.5%(5/40).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28(11,52)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多支架组、FD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7/65)、7.5%(3/40);病死率分别为6.2%(4/65)、7.5%(3/40);预后良好率(mRS≤2分)分别为90.8%(59/65)、90.0%(36/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59例患者(61个动脉瘤)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8(6,12)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多支架组、F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8.9%(32/36)、64.0%(1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动脉瘤满意闭塞率分别为91.7%(33/36)、88.0%(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结论 与单纯FD治疗相比,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uiVBTA的完全闭塞率更高,未观察到两组满意闭塞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两组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均应警惕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
- 吴桥伟徐善才王春雷吴培季智勇亓敬涛陈爱霞姚金彪史怀璋
-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椎-基底动脉
- Enterprise联合LVIS支架重叠辅助栓塞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 评估应用Enterprise联合LVIS支架重叠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例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Enterprise联合LVIS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以夹层动脉瘤的栓塞程度评估手术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以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随访期内新发或再发责任血管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术后即刻完全栓塞4例(18.2%),次全栓塞7例(31.8%),部分栓塞11例(50.0%).围手术期1例(4.5%)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并死亡.21例患者术后随访4~21个月,平均(9.4±4.8)个月.随访患者中无任何并发症发生,mRS评分均为0分.10例行影像学随访,其中9例达到完全栓塞,1例载瘤动脉闭塞.结论 应用Enterprise联合LVIS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方法.
- 亓敬涛张广徐善才季智勇王春雷史怀璋
-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椎动脉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亚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 2015年
- 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预后差主要与早期脑损害(early brain injury,EBI)和随后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密切相关。最新研究显示,
- 吴培李俞辰戴家兴徐善才郑秉杰季志勇王春雷张广亓敬涛史怀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 射频热疗技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近几年,射频(radio frequency,RF)热疗技术以其靶向、微创、效果好,副作用少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射频热疗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宽泛。脑胶质瘤呈广泛侵袭性生长,尤其是Ⅲ~Ⅳ级胶质瘤,具有高度间变的生长特点,术后复发快,手术加放化疗的平均生存期仅为8~11个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神经外科治疗领域中最难治疗的肿瘤。因而有关恶性脑胶质细胞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研究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射频热疗技术的基本原理、脑胶质瘤治疗现状、射频热疗技术在脑胶质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最新研究方向及进展做一综述。
- 亓敬涛葛云龙武志超田瑜
- 关键词:射频热疗脑胶质瘤热敏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