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江
- 作品数:20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君主论》的现代政治释义被引量:1
- 2010年
-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自诞生以来就争议不断,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来考量《君主论》在现代政治谱系中的位阶,依旧颇具意义。《君主论》在字里行间始终流露出一种对道德的漠视和对现实权力的强烈渴望,这为现代政治学"权力政治"出场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争"埋下伏笔;《君主论》中展现的马氏政体观,政治与合法性之关系,政治传播观念和军事建制等都对现代政治统治艺术贡献良多;《君主论》之后,随着现代政治实践中"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出场,也引发了一场道德合理性与权力合法性之间的内在冲突,如何正确界分马基雅维里思想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亦需正本清源,重新回归《君主论》。
- 徐峰李志江
- 关键词:《君主论》非道德权力政治马基雅维里主义
- 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基础主义被引量:2
- 2007年
- 基础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论证传统,这一论证方式也深深浸透到西方道德哲学中。在道德哲学中,基础主义主要表现为概念定义的、人性论的和理性主义原则论的三种模式。但它们作为伦理学方法,并没能使人类的道德走向统一,或增加共识。这种失败来自于基础主义自身逻辑上的缺陷。
- 李志江
- 关键词:道德哲学基础主义德性伦理人性论理性主义
- 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到“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全球气候合作的理念转换被引量:2
- 2013年
- 全球气候合作自开始以来一直被斗争思维、博弈思维所主导,利益之争、话语之争先于气候合作,成为思维定势和策略。"和"思维取代"争"思维是全球气候合作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和"思维的主导下,全球气候合作的伦理基础必须更加强调"共同责任"而非"区别责任"。"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将取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全球气候合作更具说服力的重要原则。
- 王萌李志江
- 民主的流失与重构——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向度思考被引量:3
- 2010年
-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危机治理都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单向治理,这种治理模式有助于迅速控制危机事态,缓解危机,并为危机治理提供效率上的支持。但是在公共危机中,因为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导致的泛效率化倾向与与行政集权容易使民主生存的空间被挤占。那么在此语境下,将危机治理的效率价值与民主诉求通过程序进行整合,建制法治民主,并实现政府、公民和社会团体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与协作,以此来彰显民主的价值诉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之意。
- 徐峰李志江
- 关键词:公共危机民主
- 现代思维、实践与社会和谐被引量:1
- 2010年
- 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以及由此而承载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统一还是矛盾对立的直接表现者。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否做到科学合理即人的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尺度,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 刘国章李志江
- 论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的基本路径——以对传统的研究路径反思为中心被引量:2
- 2009年
- 道德法律化限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传统的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主要采取3种路径:原则论、道德层次论以及社会发展论。这些研究路径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立场,采用了片面的研究方法,产生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弊端。道德法律化限度的研究应该坚持"伦理中心论"的研究路径,即基于伦理学的研究立场,通过对道德法律化限度语境中的道德作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考察,分析不同部分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得出道德法律化应遵循的合理限度。
- 叶方兴李志江
-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当代意义被引量:6
- 2008年
-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理想。作为劳动异化的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异化现象,并且解释了文化异化的根源,指出了消除文化异化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方法和结论对于当今文化批判和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是一个启发性源泉,具有重要的发掘价值。
- 李志江
- 关键词:文化批判文化异化
- 道德观念建构的四场域及其功能探析
- 2015年
- 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是接收多种道德观资源并在自身中调适的过程。通常每个人都会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教育,并且在自身中对这些道德观念进行比较、反思,这就形成了道德观建构的四个不同场域。不同的道德教育场域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时期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同。只有深刻把握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同场域的教育在道德观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按照德性发育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能量"。
- 李志江娄艳丽
-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感道德观念
-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交往实践基础
- 2016年
-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法相济,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给德治以公度,给法治以良心,才能防止德治蜕变为人治、法治蜕变为权治。当代中国,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交往实践正逐渐减少,而陌生人社会、规则社会的交往实践正日益增多,社会交往实践的变化给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机遇。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要适应社会交往实践方式的变化,分别情境,各用其所,使情不越法、法不伤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李志江王萌
- 关键词:德治法治人治交往实践
-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被引量:27
- 2006年
-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代表了一个“好”社会理想的两端:公正是最低限度的好社会,而和谐是最大程度的好社会。对于社会的和谐运行来说,制度公正是基本要求,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发育公民的另一种道德内驱力——仁爱之德。而发育公民的仁爱之德,必须从构建公正的制度规则和坚固制度公正这个道德底线入手。
- 李志江
- 关键词:制度公正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