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睿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的保护作用机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采用反复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合并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法制备VD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孔菌药物组(0.5、1.0、2.0 g/kg),连续灌胃给药8周,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及相关酶以及胆碱能系统的变化。结果自由基及相关酶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SOD和CAT的活性明显升高,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GSH-PX的活性及Na+-K+-ATP酶的活性无明显变化,桦褐孔菌大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胆碱能系统及相关酶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及胆碱酯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桦褐孔菌对VD大鼠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自由基相关酶的活性,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脑组织自由基损伤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胆碱能系统改善无关。
- 宫睿谢湘林杜冰武毅刘宏雁
- 关键词:桦褐孔菌血管性痴呆自由基胆碱能系统
- 血栓心脉宁片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血栓心脉宁片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灌注同时ip给予硝普钠(2.5 mg/kg)以复制大鼠VD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等容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组、模型(等容0.5%CMC-Na溶液)组、吡拉西坦(0.5 g/kg)组与血栓心脉宁高、低剂量(2.2、1.1 g/kg)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2个月。水迷宫法测定学习期(前6 d)大鼠潜伏期、游程,测试期(第7天)大鼠穿台次数、穿过有效区次数、平台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时间及相应比值。制作大鼠脑部切片并通过显微镜进行大鼠海马与皮质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在学习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第1、2、3、4、6天大鼠潜伏期延长、游程增加(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栓心脉宁高、低剂量组每时间点潜伏期与游程均有一定缩短(P<0.01或P<0.05)。在测试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除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之比、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之比以外,其余指标均减少(P<0.01或P<0.05);模型组大鼠皮质、海马神经细胞数减少,噬神经现象较多。与模型组比较,血栓心脉宁高、低剂量组各指标均有一定改善(P<0.01或P<0.05)。结论:血栓心脉宁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能提高其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改善受损海马及皮质组织。
- 杜冰谢湘林方圣博宫睿刘宏雁
- 关键词:血栓心脉宁片血管性痴呆水迷宫实验
- 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保护作用和潜在机制
-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痴呆的一种类型,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裹胆碱能系统、氧自由基、炎性机制、一氧化氮及其他等学说。目前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疗药物为胆碱...
- 宫睿
- 关键词:桦褐孔菌血管性痴呆胆碱能系统
- 血栓心脉宁治疗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性痴呆的机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血栓心脉宁对缺血再灌注致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乙酰胆碱(Ach)、胆碱酯酶(Ach E)、自由基及相关酶的影响,探讨血栓心脉宁对大鼠VD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建立VD大鼠模型,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吡拉西坦0.5 g/kg)、小剂量组(血栓心脉宁1.1 g/kg)和大剂量组(血栓心脉宁2.2 g/kg),连续灌胃给药2个月,行为学实验后,检测脑组织Ach、Ach E、自由基及相关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小剂量组大鼠脑组织Ach E活性及Ach含量无明显变化,大剂量组Ach E活性降低,Ach含量升高(均P<0.05);小剂量组大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大剂量组大鼠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小、大剂量组大鼠脑组织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栓心脉宁治疗大鼠VD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抗自由基酶活性、减少自由基损伤及降低脑组织Ach E活性,提高Ach含量有关。
- 杜冰谢湘林方圣博宫睿刘宏雁
- 关键词:血栓心脉宁血管性痴呆胆碱酯酶自由基
- 桦褐孔菌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及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阐明桦褐孔菌对VD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100只,采用反复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联合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法制备VD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吡拉西坦,0.5g·kg-1),低、中、高剂量(0.5、1.0和2.0g·kg-1)桦褐孔菌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与模型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桦褐孔菌组大鼠在实验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和游程明显缩短(P<0.05或P<0.01),实验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和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桦褐孔菌组大鼠平台停留时间和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明显增加(P<0.05)。组织病理形态观察,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桦褐孔菌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和海马区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结论:桦褐孔菌对V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VD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损伤。
- 宫睿谢湘林杜冰武毅刘宏雁
- 关键词:桦褐孔菌血管性痴呆MORRIS水迷宫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