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 作品数:33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试论黑山方言“很”类程度副词的用法被引量:10
- 2003年
- 程度副词可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本文对辽宁省黑山县方言中几个“很”类(绝对程度)副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副词的语法特征,如句法功能、组合能力与重叠形式等;副词所表程度义的等级性及其对所修饰成分的选择性;该副词与其他方言中相关、相类词的用法的异同辨析。
- 杨文全刘静
- 关键词:副词用法
- 抗战时期重庆传媒与诗坛新秀被引量:2
- 2007年
- 抗战时期重庆传媒界十分重视发表青年诗歌爱好者的作品,并把培育诗坛新人当作一个重要职责。高兰、沙鸥、七月诗人群、复旦校园诗人群等在这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诗坛新秀的大量涌现也给报刊杂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山城蔚为壮观的朗诵诗、方言诗竞写潮,粗犷奔放的审美取向等都与传媒的积极参与和对于新秀的着力推举密切相关。
- 刘静
- 略论宋遗民诗派对宋季“晚唐体”的反思与新变被引量:3
- 2005年
- "晚唐体"充斥宋季诗坛,成为当时江湖派诗人创作的主流倾向,弊病不一而足。继之而起的遗民诗派,在对"晚唐体"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新变的道路,并借助于诗社活动与诗学授受两种形式将新变理念广泛传播,扭转"晚唐体"诗风并赋予其正确的发展模式。遗民诗派在宋元两代诗风转换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刘静
- 论穆木天的《谭诗》
- 2010年
- 《谭诗》首次将西方象征主义的"纯诗"概念,作为反驳"散文化"的有力武器引入中国诗坛。穆木天一方面横移西方象征主义的观念为逻辑起点,一方面又在具体论述中竭力抹去其超验色彩,这既来源于辰野隆的启示,也表现了穆木天试图建构中国"纯诗"理论的努力,并直接导引了中国化的"纯诗"理论与西方象征主义的不同特征。
- 刘静
- 关键词:穆木天
- 厨川白村“新浪漫主义”倡导与创造社
- 2015年
- 厨川白村在《近代文学十讲》等著述中对'新浪漫主义'产生的原因、特质等作了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其对于'新浪漫主义'的阐释不仅在日本大正文坛形成共识,而且对创造社成员早期文学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厨川白村认为,'新浪漫主义'更重主观、重心智、重情绪,是'情绪主观'的最为完美的文学。创造社也信奉这种崇尚自我表现的主观主义文艺观,认定表现自我、创造自我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 刘静
- 关键词:新浪漫主义创造社
- 刘长卿与杜甫被引量:2
- 2004年
- 刘长卿与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虽然共同在世了几十年 ,但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 ,两人生前未曾有过联系。而后人却屡将他们联系起来评论。其原因在于刘长卿强烈的写实精神和浓郁的情感流露酷肖杜甫 ,其五、七言古、近体诗歌创作既能接武盛唐 ,又能开启中晚 ,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后的重要作用 ,在杜甫之后的大历诗人中被推为“巨擘”。
- 潘殊闲刘静
- 关键词:杜甫写实精神诗歌艺术风格
- 实用理论能否与审美理论共存--对刘若愚分析图式的再思考
- 2023年
- 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中对于实用理论的划分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认为理论家在论述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时不会涉及文学作品的实际功用。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把认同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同时获得审美与道德教化两种体验的相关文学理论割裂开来。运用中国文学理论以及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分析框架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刘若愚分析图式所具有的局限性。造成这一局限性的原因则在于刘若愚对“道”的推崇以及对儒家实用主义这一文学传统的关注。
- 李珂珂刘静
- 关键词:艾布拉姆斯
- 论吕进关于诗坛重建的构想
- 2013年
- 吕进先生作为新世纪“新诗二次革命”的领军人物,他对新形势下诗坛重建问题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推动新诗的再次复兴,面临着三大前沿问题,即: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这也正是吕进先生的诗歌理想。
- 刘静谢琼林赵媛卉
- 关键词:诗坛诗歌理想领军人物
- 创造社与“新浪漫主义”被引量:1
- 2008年
- 五四时期,以创造社为代表在文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主情浪潮,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其实,创造社的创作与其说师法于西方,不如说更接近于日本文坛热捧的"新浪漫主义",而厨川白村对于"新浪漫主义"的界定和阐释对创造社最具影响力。
- 刘静
- 关键词:创造社
- 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被引量:5
- 2010年
- 由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传授,因此涉及的信息素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而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模式,能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与信息素养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刘静刘夕炎
-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