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松

作品数:59 被引量:852H指数:1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7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污染
  • 8篇重金
  • 8篇重金属
  • 6篇土壤
  • 6篇沉积物
  • 5篇水体
  • 4篇生活污水
  • 4篇水处理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气溶胶
  • 4篇气溶胶光学
  • 4篇气溶胶光学厚...
  • 4篇驱动力
  • 4篇光学厚度
  • 4篇长江
  • 4篇城市
  • 3篇地理加权回归
  • 3篇生活污水处理
  • 3篇水体沉积物
  • 3篇水质

机构

  • 38篇武汉大学
  • 13篇北京大学
  • 13篇湖北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土地勘测...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学研究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城市科学...
  • 1篇武汉市环境保...

作者

  • 57篇洪松
  • 10篇陈静生
  • 7篇郑泽厚
  • 5篇王海军
  • 4篇王立新
  • 4篇毛旭辉
  • 4篇吴胜军
  • 4篇文成
  • 4篇庄艳华
  • 3篇张维昊
  • 3篇王少平
  • 3篇范文宏
  • 3篇陈兰洲
  • 3篇张亮
  • 3篇刘蜀治
  • 2篇田扬戈
  • 2篇何超
  • 2篇周晓艳
  • 2篇孔宪明
  • 2篇程兵岐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环境化学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M_(2.5)污染与人口暴露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21年
使用1999—2016年0.01°×0.01°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反演PM_(2.5)浓度数据集,结合精度为1 km×1 km的人口栅格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PM_(2.5)污染与暴露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PM_(2.5)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PM_(2.5)浓度高值区(>35μg·m^(-3))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的恒河平原、华北平原和中南半岛等区域,中值区(10~35μg·m^(-3))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西部、中东欧、沙特东部和缅甸等区域,而低值区(<10μg·m^(-3))主要分布在高海拔、高纬度与荒漠化地区,如青藏高原、西伯利亚、西亚卢特沙漠等区域;(2)65国年均PM_(2.5)浓度从1999年的12.0μg·m^(-3)上升到2016年的14.1μg·m^(-3),年均增长超过0.1μg·m^(-3),累计有22.5%的区域有显著的增加趋势,仅有5.2%的区域呈显著下降趋势;(3)2000—2016年,PM_(2.5)浓度在35μg·m^(-3)以上的区域面积比重从2.2%上升到7.2%,暴露人口占比从18.9%增加至41.9%;(4)人口暴露风险平均值从2000年的665.2增加至2016年的1140.4,Hurst总体均值为0.59,其中大于0.5的持续性区域占82.3%,持续性特征以弱持续性为主.
慕航何超阮秋明王丹璐周晓艳杨璐涂佩玥王海军洪松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一种土壤有机物污染监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土壤有机物污染监测方法,根据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进行数据采集,开始无人车监测行为;步骤二、数据预处理,去除异常数据;步骤三、获取污染区域数据,基于采集的土壤及空气污染数据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
田扬戈田曜嘉吴科慧孔宪明黄隆扬孙梓超洪松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研究
该文以中国河流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为例,研究了建立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1)首先阐明了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概念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2)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新...
洪松
关键词:水体沉积物重金属长江黄河
珠三角PM2.5遥感估算区域复合模型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针对PM(2.5)遥感估算模型的精度和时空适用性问题,利用珠三角地区2014年12月—2015年11月的MODIS气溶胶产品和同期气象数据,运用统计回归法、单因素优选法和地学技术,基于站点优选模型构建区域复合模型,并评估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将PBLH和RH修正的PM(2.5)-AOD回归模型与原始回归模型比较,得到PM(2.5)站点优选模型,80%以上站点模型通过气象因子的修正,R2提高了4.81%-576%。(2)根据PM(2.5)区域复合模型季节尺度的差异,研究区被划分为12(春)、6(夏)、6(秋)、7(冬)类分区,模型R2最高为0.711。(3)在季节尺度下,PM(2.5)模拟值与监测值一致性良好,秋季数据组的相关性最佳,而春、夏两季模型的稳定性更优。综上,珠三角区域复合模型的预测效果优异,实用性强。
蒋婕洪松郭阳洁
关键词:PM2.5珠三角
环境规制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治理效应与路径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边界层SO_(2)柱浓度数据,阐明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的治理效果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SO_(2)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南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呈现高浓度污染集聚。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SO_(2)浓度明显波动下降,特别是南部地区。2)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SO_(2)污染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这说明严格的环境法规达到一定阈值后,可以有效减轻当地及邻近地区的SO_(2)污染。3)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在通过环境规制治理SO_(2)污染的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中介作用。但技术创新在这方面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区污染控制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侯美玲周晓艳洪松郭尚玉何依依
关键词:环境规制中介效应
黄河水系悬浮物和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利用已有的资料和国际上流行的相平衡分配法和生物效应数据库法,研究提出了黄河悬浮物和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建议值。
洪松陈静生程兵岐
关键词:黄河悬浮物沉积物重金属
长江中下游黄棕壤中若干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9
2000年
在长江中下游黄棕壤上采集 12 9个土样 ,测定了其中 14种元素 ( 13种微量元素和Fe)的全量含量 ,比较了不同岩石上发育的黄棕壤元素含量的差异 ,分析了其剖面分布特征。讨论了目前农业生产中广泛关注的 5种微量元素和Fe的有效态含量在黄棕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洪松陈静生周智强王少平龙泉郑泽厚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黄棕壤环境地球化学
气象与水质对滇池草海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为研究滇池的叶绿素a含量与气象条件、水质因子的关系,利用滇池地区气候资料检测数据和滇池草海水质理化指标监测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来分析叶绿素a与总磷、总氮、透明度、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水质因子及光照、温度、风速、降水等气象条件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水质因子中总磷与滇池草海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而总氮、透明度分别与叶绿素a负相关;(2)气象条件中总辐射、降水量对滇池草海叶绿素a含量影响显著。滇池草海中总氮已经超过常规研究中对叶绿素a限制的上限,已经完全不再限制叶绿素a的生长。因此滇池草海水体可能是磷限制性湖泊。因此现阶段滇池富营养化的控制以控制总磷水平为主,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短期控制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降雨等气象控制予以辅助。
韦力元王真洪松
关键词:滇池叶绿素A水质因子气象条件
城市化进程中武昌沙湖流域面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武昌沙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元胞自动机(CA)模型预测2011-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将CA预测结果与面源模型相结合,预测2015年沙湖流域面源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生化需氧量(BOD)负荷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展,其他地类向建设用地转变速度依次为:农田56.8%、绿地35.1%、水域23.9%、未利用地8.9%.2011-2015年间各用地类型均有继续向建设用地转变的趋势.从污染物负荷总量的变化情况上看,2015年3种污染物的负荷总量较2003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TN增长30.11%,TP增长17.32%,BOD增长43.38%.从污染物负荷总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上看:TN由2003年的建设用地>绿地>农田>未利用地,转变为2015年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农田>绿地;2015年TP和BOD的污染负荷总量空间分布规律与2003年保持一致,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农田>绿地.
曾庆慧庄艳华洪松
关键词:元胞自动机城市化土地利用面源污染
武汉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与区域传输贡献被引量:14
2020年
随着近年来武汉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也日益频发,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大众的广泛关注。该研究利用2017年PM2.5、PM10、SO2、CO、NO2和O3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时间序列模型、空间统计方法、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模型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季节武汉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和污染物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当前还是以颗粒物污染较突出;主要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均呈现双峰型分布,且峰值出现在交通早晚高峰的时间段之后,O3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15∶00-16∶00;在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上,中心城区除O3浓度均值较低外,其余污染物浓度都较高,远城区则呈相反的变化规律;通过后向轨迹分析、污染物贡献因子分析和轨迹权重浓度分析表明,不同季节武汉市大气污染物潜在源区分布有一定差异,春季湖北省南部及江西省西北部等区域对PM2.5、PM10有较大贡献,而湖北省东南部、江西省西北部区域对NO2有较大贡献,夏季武汉市外部区域对大气污染物贡献较小,秋季荆门、襄阳区域对PM2.5、PM10的传输有较大贡献,冬季湖北省东部地区是武汉市PM2.5、PM10污染的主演潜在源区。
辛艾萱何超彭韵曦杨璐慕航洪松
关键词:空气质量后向轨迹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