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侨
-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不同培养条件对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将带有D.flagrans菌丝的琼脂块分别接种于不同碳氮比及不同pH值(4.0~8.5)的CMA固体培养基中,在不同温度下(10℃~45℃)进行培养,每天定时观察菌株的发育情况,并测量菌丝生长长度。结果表明,D.flagrans生长最适pH值范围为6.5~7.0,其中以pH 7.0中生长最快;最适温度为35℃;最适碳氮比范围为5∶1~10∶1,其中在碳氮比为5∶1时,生长率最高。菌丝呈辐射状生长,纵横交错,无色,分隔,生长后期有缠绕圈和厚壁孢子的形成。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flagrans的生长特性及捕食作用条件奠定了基础。
- 李军燕杨晓野王瑞杨莲茹邓侨罗晓平
- 关键词:PH值温度碳氮比
-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传播媒介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各虫态的系统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本研究旨在完善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各虫态的系统形态学资料,为野外采集两种角蝇各虫态样本的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研究斯氏副柔线虫在角蝇体内发育过程,以及制定防控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有效措施等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室人工饲养角蝇,收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卵、各龄幼虫、蛹和成蝇,详细观察并描述两种角蝇各虫态的形态结构,以明确两种角蝇各虫态之间的形态学差异。除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龄幼虫外,两种角蝇的卵、2龄幼虫、3龄幼虫、蛹和成蝇都存在可识别的形态学差异。本研究详细描述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确定了多处可用于区分两种角蝇卵、2龄幼虫、3龄幼虫、蛹和成蝇的形态特征差异。
- 邓侨杨莲茹杨晓野王瑞李斌张伟杨波
- 关键词:形态学
-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被引量:1
- 2016年
- 确定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的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幼虫。通过大量剖检角蝇各龄期幼虫,收集其体内的线虫幼虫,经扩增测序获得ITS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 5.0软件,将其与斯氏副柔线虫成虫的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角蝇Ⅰ、Ⅱ、Ⅲ期幼虫体内的线虫幼虫确为斯氏副柔线虫幼虫。该研究结果不但为鉴定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的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提供了简易准确的方法,而且也为弄清斯氏副柔线虫在其传播媒介角蝇体内的发育过程奠定了基础。
- 陈林军史红蕾杨莲茹杨晓野邓侨李斌李莹莹
- 关键词:斯氏副柔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的克隆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 2015年
- 为了弄清双翅目昆虫西方角蝇(Haematobia.irritans)和截脉角蝇(Haematobia.titillans)18S rDNA基因序列及其分子进化。本研究测定了两种角蝇的18S rDNA基因序列,将其在NCBI中Blast,并将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9种双翅目昆虫的18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同源区和多变区,利用全序列和最保守同源区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 984 bp,二者同源性为96.4%,存在73个识别位点。两种角蝇与GenBank中已登陆西方角蝇的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5.7%。11种双翅目昆虫18S rDNA基因序列中均有三段保守程度较高的同源区,分别相当于西方角蝇18S rDNA基因序列中320 bp^693 bp,848 bp^1 181 bp和1 606 bp^1 849 bp,其中第一段同源区最为保守。本文在国内外首次报道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序列,并证明了西方角蝇18S rDNA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利用18S rDNA基因序列中最保守同源区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对11种双翅目昆虫分类更符合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
- 史红蕾邓侨杨莲茹杨晓野王瑞郑文青杨波
- 关键词:RDNA
-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传播媒介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幼虫龄期划分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找出区分西方角蝇Haematobia irritans和截脉角蝇H.titillans幼虫龄期划分标准,为准确鉴定两种角蝇各龄幼虫,研究斯氏副柔线虫在角蝇体内的发育过程,以及制定防控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有效措施等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实验室人工孵育两种角蝇幼虫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虫体长、咽骨体长和咽骨体宽3项指标,利用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角蝇幼虫之间差异,以确定两种角蝇幼虫最佳龄期划分标准。【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角蝇的幼虫均分为3龄,咽骨体是两种角蝇幼虫龄期划分的特征性结构,两种角蝇各龄幼虫相同指标的测量值随龄期的增长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规律。咽骨体长是划分两种角蝇幼虫龄期的最佳测量指标,咽骨体宽可作为分龄的辅助指标;两种角蝇相邻龄期幼虫的体长变化范围存在相互重叠,不能准确划分角蝇幼虫龄期。【结论】研究表明通过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幼虫咽骨体的形态特征可简便、快速和准确地鉴定两种角蝇幼虫的龄期。
- 邓侨杨莲茹杨晓野王瑞史红蕾郑文青李军燕杨波
- 关键词:幼虫龄期
- 2010年-2014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自2010年以来,随着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新毒株的出现,猪流行性腹泻(PED)开始在免疫猪群中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国内多个省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至今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为明确当前PED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DNA Star、MEGA6等软件对2010年-2014年NCBI上已收录的319株PEDV S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筛选出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毒株,并对各代表毒株、疫苗株、经典毒株的遗传进化关系、序列变化进行分析。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进化树可分为G1、G2两大分支,其中多数流行毒株位于G1分支上,与较早的疫苗株及经典毒株遗传距离差异较大。除Chinju99和JS/HZ/2012两株经典毒株位于G1分支上外,其余所有的疫苗株和经典毒株均位于G2分支上。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各流行毒株与经典毒株及疫苗株相比存在明显的变异位点,且主要集中于S1区的氨基端。结果表明,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PEDV毒株与经典毒株及疫苗株相比,其基因序列呈现出快速变异和进化的趋势,尽快从当前流行毒株中筛选出新的疫苗候选株将成为防控该病继续蔓延的关键措施之一。
- 刘艳成芦婷刘丹丹李静张文超邓侨张伟杜雅楠
-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遗传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