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小云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汉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护理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手术室
  • 2篇近视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室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性
  • 1篇独立管理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损伤
  • 1篇心肌纤维

机构

  • 11篇汉中市中心医...
  • 2篇延安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丁小云
  • 4篇王晓玉
  • 4篇吕果
  • 4篇刘振国
  • 3篇王芳
  • 3篇李红军
  • 2篇党群
  • 2篇叶亚玲
  • 2篇郭宁
  • 1篇黄永丽
  • 1篇张芳钧
  • 1篇王芳
  • 1篇周鹏飞
  • 1篇张伟
  • 1篇张伟

传媒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外女性健康...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09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疗效评价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分析对进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214例进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7例,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为研究组,使用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为93.46%,比对照组高(P<0.05),护理满意度为90.65%,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进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配合度,进而提高满意度,因此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丁小云王晓云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
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iR-148b表达量与心肌损伤、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miR-148b表达量与心肌损伤、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汉中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130例患者以及体检的100例健康者,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采集血清并采用荧光定量PCR试剂盒检测miR-148b的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的含量。结果:AMI组患者血清中miR-148b的表达量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CTX-I、转化生长因子(TGF)-β1、GDF-15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148b高表达AMI患者血清中CKMB、cTnT、H-FABP、PICP、PⅢNP、CTX-I、TGF-β1、GDF-15的含量显著高于miR-148b低表达的AMI患者(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高表达的miR-148b对心肌损伤、心肌纤维化具有促进作用。
王芳丁小云党群吕果刘振国李红军耿李科郭宁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损伤心肌纤维化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组织缺损的观察与护理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总结30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术后的观察护理经验,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12例患者采用背阔肌皮瓣,18例取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及头颈部皮肤缺损,经术前及术后的心理护理,术后妥善安置肢体位置,严密观察记录移植皮瓣的血液循环,加强用药护理及基础护理。结果:28例移植皮瓣成活良好,创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坏死。1例皮瓣边缘小部分坏死,经切除坏死部分组织,重新缝合后愈合良好。结论: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了过去许多难治的严重软组织缺损。术后早期对患者的保暖,充分镇痛,妥善安置,尤其是对皮瓣血运的观察护理是皮瓣顺利成活的重要保证。
丁小云
关键词:组织缺损游离皮瓣护理
在导管室管理中手术室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运用手术室管理模式对导管室进行独立管理,科室管理更加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工作队伍专业化,效益明显提高。将导管室建设成医院的第二手术室,作为一个以介入手术为特色的开放性、综合性平台来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丁小云周鹏飞王晓玉黄永丽
关键词:导管室独立管理
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对分叉病变分支小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评估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中对分支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真性分叉病变,随机分为改良预埋球囊组(MJBT)32例和预埋导丝组(JWT)28例,均采用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节段靶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分支血管狭窄加重程度、严重夹层形成、急性闭塞、前向血流速度及需要分支补救性技术处理(球囊对吻和双支架技术),术后定量肌钙蛋白测定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严重夹层形成JWT组7例、MJBT组2例(χ^2=4.12,P〈0.05);血管急性闭塞JWT组4例,MJBT组无血管闭塞发生(χ^2=3.99,P〈0.05);MJBT组无术中胸痛发生、JWT组4例(χ^2=3.99,P〈0.05);JWT组3例围术期c Tn I3倍以上升高,MJBT组无c Tn I明显升高(χ^2=3.61,P〉0.05)。两组比较,JWT组在分支血管狭窄加重、前向血流减慢0.05)、最大狭窄程度(t=1.19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术后即刻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3.012,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226,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随访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2.781,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109,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JWT组有4例分支血流,
王芳张伟丁小云吕果刘振国李红军党群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分叉病变
PCI术后血清S1P和STIM1含量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及其与血管新生、炎症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S1P和STIM1含量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及其与血管新生、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130例患者并根据PCI术后6~24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判断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检测PCI术后24小时的血清S1P、STIM1、血管新生分子、炎症反应分子的含量。结果:再狭窄组患者血清中S1P、NO、VEGF、Angptl2、Angptl4的含量均显著低于非再狭窄组,STIM1、IFN-γ、IL-18、VCAM-1、P-选择素、L-选择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STIM1降低的再狭窄患者血清中NO、VEGF、Angptl2、Angptl4的含量均显著高于STIM1正常的再狭窄患者;S1P降低的再狭窄患者血清中IFN-γ、IL-18、VCAM-1、P-选择素、L-选择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S1P正常的再狭窄患者。结论:PCI术后血清S1P含量降低、STIM1含量升高对支架内再狭窄具有预测价值并且与血管新生障碍、炎症反应激活密切相关。
王芳丁小云吕果刘振国李红军耿李科郭宁
关键词:1-磷酸鞘氨醇血管新生炎症反应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后的护理
2009年
目的:总结48例呼吸道烧伤行气管切开的护理经验,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使用自制气管切开套管帽,同时持续气道湿化,适时吸痰,加强切口局部观察处理及套管的消毒等措施。结果:带管时间8~62天,无1例肺部感染。1例入院1个月后放弃治疗,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吸入性损伤,早期施行气管切开手术并加强护理,对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作用。
丁小云王晓玉
关键词: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护理
手术室对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性。方法:通过对实验组400例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术中心理支持、术后随访,与对照组400例择期手术患者常规护理进行对比,包括手术开始前紧张焦虑情绪、血压、心率、呼吸比较,术后满意度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变化(P<0.01)。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开展有利于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术后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张芳钧丁小云
关键词:手术室整体护理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满意度紧张焦虑情绪护士综合素质
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效果。方法:收治青少年近视患者3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结果:第3、6、9、12个月,观察组近视度数发展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对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有积极作用。
王晓玉叶亚玲丁小云
关键词:健康教育青少年近视
两种起搏方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效果对比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和双心室起搏(BIV)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慢性心力衰竭伴永久性房颤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的住院患者36例,随机分为RVA组和BIV组各18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评估NYHA分级,测定6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NT-proBNP水平;测量QRS波宽度,记录起搏比例;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有无二尖瓣反流(MR)。结果:(1)BIV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QRS时限均显著短于RVA组(P<0.05);两组起搏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2)术后1个月,BIV组NYHA分级显著低于术前及RVA组,6-MWD显著长于术前及RVA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NYHA分级、NT-proBNP水平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术前及RVA组同时间节点(P<0.05,P<0.01),6-MWD非常显著长于术前及RVA组同时间节点(P<0.01)。(3)术后6个月、12个月,BIV组MR发生率、LVEDD显著降低且低于RVA组,LVEF显著增加且高于RVA组(P<0.05)。结论:对于有永久性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房颤患者,BIV起搏可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芳张庭瑜张伟丁小云田晓娟吕果刘振国耿李科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双心室起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