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勤

作品数:11 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海洋出版社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中国海
  • 3篇冷空气
  • 3篇WAVEWA...
  • 2篇海浪
  • 2篇海浪场
  • 2篇海域
  • 2篇风场
  • 2篇风能
  • 1篇云计算
  • 1篇中国海域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数字出版
  • 1篇台风
  • 1篇统计分析
  • 1篇能源
  • 1篇能源危机
  • 1篇资源储量
  • 1篇南海海域
  • 1篇军事

机构

  • 11篇海洋出版社
  • 4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海军北海舰队...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苏勤
  • 8篇郑崇伟
  • 4篇杨艳
  • 2篇周林
  • 2篇胡秋良
  • 1篇宋帅
  • 1篇陈晓斌
  • 1篇李训强
  • 1篇姚琪
  • 1篇王健
  • 1篇周欣欣
  • 1篇何明
  • 1篇李云波
  • 1篇梁新友

传媒

  • 5篇海洋开发与管...
  • 2篇海洋预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传播与版权

年份

  • 8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WAVEWATCH-Ⅲ模式的一次冷空气过程海浪场模拟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以具有高精度和较高分辨率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模式WW3(WAVEWATCH-III),对2009年1月12日前后的一次冷空气所致的中国海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在国内首次利用来自朝鲜半岛的观测资料对模拟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以CCMP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可以整体上较好的刻画出此次中国海范围由冷空气造成的海浪场,模拟的有效波高(SWH——Significant Wave Height)精度接近高度计的观测精度,系统上稍大于高度计反演的SWH,模拟的SWH和观测值相比略有滞后的现象,观测数据跳跃较为明显,而模拟数据的走势则更为平缓;(2)此次冷空气过程中,第一岛链以内的海域的海浪场与风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第一岛链以外的大洋中,海浪场与海表风场的对应关系明显不如第一岛链以内,以菲律宾以东的洋面最为显著的。
姚琪郑崇伟苏勤王健梁新友李云波
关键词:中国海海浪场
国内外海上风能资源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迅猛增加,资源危机日益严峻,许多国家将目光聚焦新能源,尤其是清洁的风能资源。目前,陆上风能的开发已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但受地域限制严重,而海上风能较陆地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但海上风能只是在少数欧洲国家较为成熟,文章就国内外海上风能资源的研究现状展开讨论,以期为海上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等风能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参考,缓解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郑崇伟胡秋良苏勤杨艳
关键词:能源危机海上风能风力发电海水淡化
中国海风能密度预报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NCEP预报风场,对2013年3月中旬发生在中国海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预报风场计算得到这期间的风能密度,实现"风能密度数值预报",可为风电机采集风能提供日常保障,以提高装备的采集、转换效率。结果表明,1)NCEP预报风场可以很好地刻画冷空气给中国海带来的大风过程,从曲线走势、相关系数、偏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分析也发现,NCEP预报风速在中国海具有很高精度。2)冷空气影响的海域,伴有明显的大风的过程,风能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增幅。冷空气影响渤海时,该海域大部分区域的风速在10 m/s以上,大值中心在16 m/s以上;风能密度基本都在1 400 W/m2以上。冷空气影响的海域容易出现10 m/s以上的大风,对应区域的风能密度基本都在1 400 W/m2以上;冷空气的边缘海域风速也在8 m/s以上,风能密度在350 W/m2以上。3)利用NCEP预报风场,对海上风电场的风速、风能密度进行预报是可行的,可为风能开发、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郑崇伟周林宋帅苏勤
关键词:中国海冷空气
1307号台风“苏力”期间T639风场预报产品的有效性检验及应用
2014年
文章利用T639风场预报产品,对发生在2013年7月中旬的201307号台风"苏力"的海表风场进行预报,分析台风的结构特征,并探索性地利用来自我国台湾、韩国的观测资料,检验T639风场预报产品在台风期间的精度,以期可为台风风场预报、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定性的角度来看,预报风速与观测风速在曲线走势上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预报风速具有较高可信度;综合考虑相关系数、偏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定量地分析发现,预报风速具有较高精度,预报值在数值上稍大于观测值。(2)T639风场预报产品在中国海范围整体上具有较高精度,但在部分小区域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形效应。(3)T639风场预报产品很好地刻画了台风"苏力"的结构特征,对台风眼、台风尾迹、大风区等台风的显著特征刻画的较为形象,预报的台风走向与观测路径也大体上保持一致。
宋帅周林郑崇伟苏勤
关键词:T6风场中国海台风
印度洋-南海海域海表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来自ECMWF的ERA-40风场资料,采用EOF、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1958-2001年期间印度洋-南海海表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海域背景特征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高值区:索马里附近海域、南海海域,分别反映的是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强劲的西南季风、南海冬季频繁的冷空气。(2)该海域海表风场的第二模态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北印度洋中纬度海域与赤道附近海域呈反位相分布,40°S与60°S海域也呈反位相分布;第三模态则整个北印度洋与南印度洋呈反位相分布。(3)1958-2001年期间,印度洋-南海的海表风速整体上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尤其以1975—1980年期间的递增趋势最为强劲,1975年的年平均风速为近44年的最低点。
苏勤杨艳郑崇伟
关键词:时空分布特征
近百余年来西北太平洋SST长期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Temperature)资料,计算了近百余年来(1870—2010年)西北太平洋SST的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突变形势,结果表明:(1)近百余年来,西北太平洋的SST整体上以3.9×10-3℃/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在1870—1910年期间表现出缓慢的递减趋势,1910—1930年期间的SST为近百余年来的波谷,曲线走势非常平缓,1930年以后,SST持续性递增至今;(2)西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近海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近海的递增趋势基本都在3×10-3℃/a以上,福建和广东沿岸、台湾周边海域、琉球群岛-日本一带周边海域的递增趋势最为强劲,基本在9×10-3℃/a以上,高值中心可达12×10-3℃/a以上;仅在鄂霍次克海西部近海呈显著的递减趋势,-15×10-3—-9×10-3℃/a;(3)西北太平洋SST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季节性差异,秋冬两季的递增趋势强于春夏两季。鄂霍次克海的SST在冬春两季表现出显著性递减趋势,在秋季则表现出显著性递增趋势,夏季为过渡季节;(4)西北太平洋海域的SST存在多种尺度的变化周期:具有显著的2.1—2.3年、2.6—3.0年、3.3—3.8年、4.1—4.3年、4.7—6.0年、6.9—9.0年的显著性变化周期,以及45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近百余年来,西北太平洋海域的SST并不存在显著的突变现象。
苏勤郑崇伟杨艳陈晓斌
关键词:海表温度
大数据时代的海洋云平台建设浅析
2014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项新兴的科学技术使得新兴媒体呈现出跨时空界限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浪潮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专业出版社云平台建立,对推动本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该平台的建设,必将给专业出版社带来新的生机,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出版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专业出版社资源优势和云计算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苏勤杨艳
关键词:数字出版云计算
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科学论著——评《海岛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2014年
海岛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是进行海洋科学试验和研究的重要区域,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军事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苏勤
关键词:环境保护军事价值生态修复科学论海洋环境
1988—2010年中国海域波浪能资源模拟及优势区域划分被引量:43
2013年
基于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以CCMP风场为驱动场,模拟得到中国海域域1988年1月—2010年12月的海浪场。从提高波浪能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定义了波浪能资源开发的有效时间,综合考虑波浪能流密度的大小、资源开发有效时间出现的频率、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变异系数)、SWH和能流密度的变化趋势、资源的总储量和有效储量等方面,对中国海域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南海北部四季皆为能流密度的大值区,各个季节基本都在8kW/m以上,秋冬两季更是高达20kW/m以上。(2)东海和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开发有效时间出现频率较高。(3)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在1月最好,4月和10月次之,7月最差;南海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好于其余海域,其中又以南海北部海域的稳定性最好。(4)中国海域域大部分海域单位面积的波浪能总储量在2×104 kW.h/m以上,高值中心分布于南海北部海域,有效储量的分布特征与总储量基本一致。(5)我国大部分海域的SWH和波浪能流密度呈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SWH的递增趋势为0.5~2.5cm/a,能流密度的递增趋势为0.05~0.55kW/(m.a)。(6)我国大部分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波浪能资源,其中南海北部、台湾以东洋面及琉球群岛附近海域为波浪能资源的优势区域。
郑崇伟苏勤刘铁军
关键词:波浪能资源储量
1988—2009年中国海波候、风候统计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驱动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得到中国海1988年1月~2009年12月的海浪场。对中国海的波候(风候)进行精细化的统计分析,分析了海表风场和浪场的季节特征、极值风速与极值波高、风力等级频率和浪级频率、海表风速和波高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中国海的海浪场与海表风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在DJF(December,January,February)期间;海表风速和波高在MAM(March,April,May)期间为全年最低,在DJF期间达到全年最大;MAM和JJA(June,July,August)期间,中国海大部分海域的波周期在3~5.5s,SON(September,October,November)和DJF期间为4.5~6.5s。(2)中国海极值风速、极值波高的大值区分布于渤海中部海域、琉球群岛附近海域和台湾以东广阔洋面、台湾海峡、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北部湾海域、中沙群岛南部海域。(3)吕宋海峡在MAM、SON、DJF期间均为6级以上大风和4m以上大浪的相对高频海域,JJA期间,6级以上大风的高频海域位于中国南半岛东南部海域,4m以上大浪主要出现在10°N以北。(4)在近22a期间,中国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风速递增趋势约0.06~0.15m.s-1.a-1,波高递增趋势约0.005~0.03m.a-1。
李训强郑崇伟苏勤何明
关键词:中国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