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尧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肿瘤
  • 5篇口腔
  • 3篇手术
  • 3篇缺损
  • 3篇颌骨
  • 3篇颌面
  • 3篇外科
  • 3篇外科手术
  • 3篇颈部
  • 3篇口腔颌
  • 3篇口腔颌面
  • 2篇游离组织瓣
  • 2篇三维重建
  • 2篇上颌
  • 2篇上颌骨
  • 2篇头颈
  • 2篇头颈部
  • 2篇皮瓣
  • 2篇组织瓣
  • 2篇颌骨缺损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11篇章文博
  • 11篇彭歆
  • 11篇于尧
  • 5篇俞光岩
  • 4篇王洋
  • 4篇郭传瑸
  • 3篇刘筱菁
  • 3篇毛驰
  • 1篇高敏
  • 1篇刘洋
  • 1篇谢晓艳
  • 1篇王佃灿
  • 1篇杨宏宇

传媒

  • 9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将患者术前增强CT原始数据导入星图医学影像工作站(维卓致远,中国北京),分别对肿瘤、血管、骨骼等重要解剖结构进行三维模型重构,显示其术前空间关系,对重点结构进行标记,并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在术区立体显示三维重建模型,术者利用简单手势在术中保持无菌状态下对眼前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调整,观察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辅助手术进行,手术开始前进行三维模型配准,肿瘤显露过程中进行术中验证,术后利用Likert量表对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入选的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三维重建模型平均配准时间为12.0 min,术者在所有病例的手术中均都能直观、立体地观看肿物以及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模型,并可在术中自行调整图像。Likert量表评价结果显示:在感知准确性、帮助确定解剖部位、术中图像引导作用,以及改善手术安全性的潜力方面均获得较高评分(分别为4.22、4.19、4.16和4.28分)。8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混合现实技术能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实时立体可视化,提供术区解剖结构信息,引导和修正手术操作,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唐祖南Hui Yuh Soh胡耒豪于尧章文博彭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三维重建
三维标记技术在上颌骨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三维标记技术在上颌骨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颌面外科的17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18例传统方法行上颌骨切除的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将试验组患者术前CT扫描数据导入数字化软件中,对肿瘤进行三维标记,设计截骨范围,术中采用导航技术按照术前设计精确切除肿瘤.评估术中肿瘤实际位置、范围与术前标记的符合程度,术中以冰冻切片检测切缘.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估预后.结果 试验组17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44.2岁(9~ 74岁),其中原发肿瘤13例,复发肿瘤4例.术中肿瘤范围与术前设计符合,1例术中冰冻切缘阳性.对照组18例患者中,2例术中冰冻切缘阳性.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4.8个月(2.0 ~22.0个月),试验组中4例出现术后复发,对照组中6例出现术后复发,均为晚期高度恶性肿瘤.结论 三维标记技术在上颌骨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可提高上颌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精确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章文博于尧王佃灿刘筱菁王洋毛驰郭传瑸俞光岩彭歆
关键词:上颌肿瘤成像外科手术
腮腺微小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直径11~20 mm组与直径≤10 mm组,对两组进行临床随访,比较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共收集原发性上皮性腮腺肿瘤患者2067例,其中肿瘤直径≤20 mm者有685例(33.1%),男女性别比例为1∶1.93,平均年龄(45.3±13.8)岁(12~83岁),中位病程12个月(1周至30年)。685例中良性肿瘤635例(92.7%),恶性肿瘤50例(7.3%),良恶性比例为12.7∶1;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直径≤10 mm的患者有74例,占肿瘤直径≤20 mm患者的10.8%(74/685)。肿瘤直径11~20 mm组(n=611)和≤10 mm组(n=74)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分型比较提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1~20 mm组患者良性肿瘤占92.8%(567/611),恶性肿瘤占7.2%(44/611),良恶性比例为12.9∶1;直径≤10 mm组良性肿瘤占91.9%(68/74),恶性肿瘤占8.1%(6/74),良恶性比例为11.3∶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1~91个月),有2例患者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总体2年生存率为93.7%,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以良性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的腮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李炳雨唐祖南胡耒豪章文博于尧俞光岩彭歆
关键词:腮腺肿瘤肿瘤体积
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患者术后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2016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533例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49.3±16.6)岁,其中321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占全部患者的60.2%。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因素、治疗史、患有共病、个人史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伴有舌、口底、口咽部、双侧下颌骨缺损,行单侧及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既往有放疗史、吸烟史者,以及应用较臃肿软组织皮瓣的患者,术后气道梗阻风险较大,更倾向于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有1例未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术后出现气道梗阻行紧急气管切开。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患者中,8.39%出现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以肺部感染、切口出血为主。结论:并非所有行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的患者均需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患者是否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以保证患者的术后气道安全。
蔡天怡章文博于尧王洋毛驰郭传瑸俞光岩彭歆
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管理
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2024年
目的评估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以期为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年龄(39.6±17.8)岁,男性4例,女性12例。利用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辅助医师进行手术治疗,应用步骤包括影像数据获取、影像数据处理(三维重建、图像融合及虚拟手术设计)、手术导航计划制订、混合现实与导航系统连接、自动注册配准和术中引导及验证。术前计划于数字化软件所重建的虚拟肿瘤及周围重要结构上放置标志点,用以引导定位重要解剖结构。分析术中定位偏差、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随访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6例患者均于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辅助下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通过三维重建及图像融合技术实现精确诊断,制订完善的术前规划;术中利用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进行重要结构的定位。术中38个标志点定位偏差为(4.43±1.96)mm,偏差≥0且<5 mm的点占比62%(26/42)。手术用时(149.6±53.9)min,出血量70(45,150)ml。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声音嘶哑以及呛咳。结论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能实现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的立体可视化,实现术前精确诊断;术中实时显示软组织肿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关系,引导手术操作,提升手术安全性。
唐祖南胡耒豪刘硕于尧章文博彭歆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切除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义齿修复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情况,并对义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154例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原因实施下颌骨节段切除,并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回顾相关资料并随访调查患者义齿修复的相关情况,同时对义齿修复功能评价的各指标进行专家权威赋值,获得义齿功能评分。采用SPSS 18.0软件对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患者义齿修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率为17.5%,其中,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腓骨瓣修复的术后义齿修复率为25.0%(18/72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义齿修复率11.0%(9/82例,P<0.05)。缺损累及髁突和不累及髁突的患者在义齿修复率和义齿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P<0.05)。根据Brown分类,缺损累及下颌骨前牙区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累及下颌骨前牙区的患者(P<0.05)。因口内条件差而未行义齿修复的患者约占未行义齿修复患者总数的37.9%,是未行义齿修复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义齿修复情况与肿瘤性质、口内条件等关系密切,种植义齿的临床修复效果更佳,是未来颌骨重建后义齿修复的更优选择。
王聪伟高敏于尧章文博彭歆
关键词:游离组织瓣腓骨移植牙种植体
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北京大学2020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实验对象,选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相关知识为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软件对影像数据中上下颌骨、颈部动静脉等重要血管和骨组织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生成解剖实验模型,将重建模型加密后储存于云端。通过联网移动设备扫描实验模型对应的二维码,获取增强现实图像,辅助实验人员讲解和实验对象学习。分别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中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以课后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实验对象对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反馈,评价该技术辅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共纳入83名本科生,所有实验对象均能顺利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识别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实验参与人员均可通过联网的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从云端获取三维解剖实验模型,并在移动端对模型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以不同的解剖部位内容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内容呈递方式,通过更为真实的三维立体图像帮助实验对象分辨解剖结构,获取解剖知识。课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增强现实技术辅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识别的接受程度较高(9.19分),增强现实技术在培养学生三维空间理解能力(9.01分)、提升课程趣味和激发学习热情方面(8.55分)获得了较高评分。结论: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实现解剖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辅助学生更好建立三维空间理解能力,在帮助学生进行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识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唐祖南胡耒豪陈震于尧章文博彭歆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
iPlan CMF软件辅助下增强CT三维重建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应用iPlan CMF软件重建头颈部肿瘤患者增强CT影像中的肿物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探讨iPlan CMF指导下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3例头颈部肿瘤紧邻重要神经、血管的患者,利用Seimens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以额定扫描参数完成头颈部增强扫描,iPlan CMF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肿瘤、血管、骨骼及其他重要解剖结构,显示其术前三维空间关系,测量标记肿瘤与重要血管等解剖结构的距离,视肿瘤观察需要可行虚拟截骨,完成肿瘤暴露,设计手术入路,用以指导术前准备及手术。收集13例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男6例,女7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50岁。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根据三维重建图像,评估13例患者的手术风险,3例患者经过肿瘤三维重建等术前评估,建议综合治疗;10例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并成功完成手术,其中3例患者术前备血及术中输血,2例患者邀请神经外科、胸外科协助手术,10例患者手术平均用时(202±135)min,手术平均出血(235±252)m L,三维标记与术中情况符合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由于肿瘤来源于迷走神经,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其余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利用iPlan CMF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深大肿瘤的特征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于尧章文博王洋刘筱菁郭传瑸俞光岩彭歆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三维重建
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上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7年
上颌骨是面中份结构的基石,毗邻口腔、鼻腔、上颌窦及眼眶,参与上颌-眶-颧骨复合体等重要的面中份结构的组成。由于肿瘤、外伤或先天性畸形造成的上颌骨缺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外形,而且直接导致患者的语音、咀嚼、吞咽等生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上颌骨及面中份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上颌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
章文博于尧王洋刘筱菁毛驰郭传瑸俞光岩彭歆
关键词:上颌骨缺损修复外科手术口腔外科手术外科皮瓣
术前虚拟设计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定位,明确穿支位置;利用螺旋CT对患者下肢进行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CT数据,将之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股前外侧皮瓣虚拟设计,并计算皮瓣体积;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并利用排水法对皮瓣实际体积进行测量,计算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置与术中穿支实际穿出位置的符合率。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发现皮瓣内穿支15支,术中实际发现穿支16支,总体符合率为87.5%。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8)。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虚拟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可用于指导术中制备股前外侧皮瓣。
王顺吉章文博于尧谢晓艳杨宏宇彭歆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数字化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