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栋 作品数:35 被引量:155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前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附61例分析) 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61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10.0mm,病情按Hunt-Hess分级Ⅰ级23例,Ⅱ级27例,Ⅲ级10例,Ⅳ级1例。结果均经DSA确诊后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59例(59枚)前交通动脉瘤腔完全闭塞,2例(2枚)遗留少许残颈显影。经DSA随诊15例发现1例动脉瘤复发,改行手术治愈。无死亡病例及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栓塞可达到止血作用。大宗病例的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李生 李宝民 王君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5例颈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hamblin分型标准: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1例ShamblinⅠ型及2例ShamblinⅡ型患者行单纯肿物剥离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肿物切除+血管重建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果 1例ShamblinⅠ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余患者病理均为副神经节瘤。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出现偏瘫,余4例手术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死亡、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BT的最佳方法,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通过完整、有效的术前评估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程林 薛哲 马玉栋 孔东生 王文鑫 武琛 孙正辉关键词:颈动脉体瘤 手术 栓塞 术后并发症 经血管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静脉窦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1例诊断明确的侧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经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辅以肝素钠全身抗凝治疗,其中9例溶栓效果欠佳者采用静脉窦内自膨式支架(Wallstent或Smart)成形术。结果经静脉窦内直接溶栓及窦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21例中静脉窦完全再通者11例,部分再通9例,1例未通。其中8例静脉侧支循环明显改善,建立以海绵窦代偿性引流、椎静脉丛引流以及头皮静脉代偿引流等3种方式。手术后所有患者颅内压均降至≤200mmH2O(2kPa),8例于手术后7d内再次出现不同程度颅内压水平升高,经持续肝素钠抗凝治疗后恢复至正常值水平。随访3个月~6年,20例患者症状持续缓解,未复发。结论静脉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促进静脉窦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安全可靠,手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物可以维持长期疗效。 王君 李宝民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关键词:窦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多支架置放在巨大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和随访 目的:巨大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常以挤压脑干、小脑和邻近颅神经引后颅窝占位性神经损害;由于其生长的部位和解剖特点,无论是常规外科开颅夹闭手术还是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都有相当的难度。本文探讨了应用多支架串联或并联置放技术治疗巨大... 王君 李宝民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 梁永平关键词:夹层 脑干 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探讨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方法对单纯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脉瘤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真性动脉瘤30例,Hunt-Hess分级Ⅰ级27例,Ⅱ级2例,Ⅲ级1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果30例(96.77%)单纯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均获得成功,其中2例采用Jostent覆膜支架,动脉瘤瘤腔完全不显影;6例夹层动脉瘤者4例夹层完全闭塞,2例夹层明显缩小;2例囊状动脉瘤及1例假性动脉瘤瘤腔内对比剂充盈明显减少。手术后随访3~72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手术后3个月脑血管造影检查血流通畅,动脉瘤闭塞或体积缩小,支架内无明显狭窄;无一例死亡或发生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对于栓塞或手术夹闭困难的颅内动脉瘤,单纯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安全、有效及可行。覆膜支架可直接闭塞动脉瘤,金属裸支架亦可达到闭塞动脉瘤或降低动脉瘤瘤腔内压力的效果。 李生 李宝民 王君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9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抗凝组(12只)和溶栓组(12只),建立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施行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血管造影检查计算脑循环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血管分析方法检测CD31表达水平,并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后,溶栓组动物脑循环时间[(4.78±0.54)s]低于抗凝组[(6.75±0.46)s]和对照组[(7.00±0.50)s](均P<0.05);溶栓组动物微血管密度[(4.55±0.20)%]明显高于抗凝组[(3.55±0.23)%]和对照组[(2.28±0.70)%](均P<0.01)。结论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疗效肯定,即使治疗后静脉窦仍呈闭塞状态,仍可使患者脑循环时间明显下降、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曹向宇 李宝民 李生 王君 马玉栋 刘新峰关键词:窦血栓形成 颈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脑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方案3)及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方案4)综合治疗10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观察4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脑循环时间均降至<14s,颅内压由治疗前的(350.29±80.12)mmH2O降至(247.92±75.53)mmH2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0,P=0.000)。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0级71例(68.27%),1级26例(25.00%),2级6例(5.77%),3级1例(0.96%),4级0例,5级0例,4种治疗方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0,P=0.06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颈动脉溶栓与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慢性、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 李宝民 曹向宇 李生 王君 马玉栋 刘新峰关键词: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术 血栓溶解疗法 急危重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微创神经介入治疗结合重症支持治疗体会 刘磊 余新光 马玉栋 倪陶义 王秀英经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附29例分析)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方法、结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病人29例。动脉瘤直径15~25 mm 15例,>25 mm 14例。22例为真性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4例;行GDC栓塞12例,支架辅助GDC栓塞3例,GDC栓塞加Onyx栓塞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5例,在术前进行Matas训练过程中载瘤动脉自行闭塞1例。7例为假性动脉瘤,采用球囊加GDC栓塞载瘤动脉1例,覆膜支架置入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5例。本组行1次栓塞27例,2次栓塞1例。结果临床治愈23例,好转5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存活28例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行DSA复查9例,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7例,复发2例(为80%栓塞病人),其中1例改行手术夹闭治疗,1例临床观察。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独或联合采用GDC、Onyx、微支架、覆膜支架及球囊等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大动脉瘤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生 李宝民 王君 曹向宇 马玉栋 刘新峰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影像学及组织学变化 <正>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近年来报道较多的闭塞性脑血管病,血栓使脑静脉窦狭窄或闭塞,继而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组织水肿、静脉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由于这种疾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且阵发性发作,在临床上常被忽视,确认难度大,常规治疗... 曹向宇 李宝民 周振宏 李生 王君 马玉栋 刘新峰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