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兴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夏鼐
  • 7篇日记
  • 4篇考古
  • 3篇考古学
  • 3篇古学
  • 2篇史学
  • 2篇历史学
  • 2篇古代社会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制
  • 1篇学术价值
  • 1篇演讲
  • 1篇益友
  • 1篇缘起
  • 1篇院系
  • 1篇院系调整
  • 1篇战争
  • 1篇旨趣
  • 1篇史语所
  • 1篇世界史

机构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王兴

传媒

  • 3篇郭沫若学刊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考古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华夏文化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新文学史料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 1篇史学理论与史...

年份

  • 1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撰写缘起及内容旨趣被引量:3
2017年
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一文原载《文物周刊》第93期,《夏鼐文集》未收,学界基本上未曾给予关注。《夏鼐日记》中记载了该文的撰写缘起及发表始末。整体而言,夏鼐对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一书评价不是很高,但对向达抄录的题识评价甚高。该文采用"互证"的研究方法,对《敦煌石室画像题识》进行补正,力求得出客观、正确、全面的结论,反映了夏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该文为相关研究提拱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如敦煌洞窟编号等重要问题,夏鼐文中提出的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该文的主要材料是抗日战争期间夏鼐在敦煌考察、发掘所得,反映了他不怕困难、忠于学术的精神,亦反映了他与向达、劳斡交谊的点滴。作为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夏鼐对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兴
关键词:夏鼐
“始终钦佩他的人格与笔调”——夏鼐眼中的鲁迅
2017年
夏鼐(1910--1985)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对新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生时代的夏鼐,对于鲁迅“笔锋的尖刻”以及“在思想界中的奋斗”极其倾倒,他也始终钦佩鲁迅的“人格与笔调”。本文从《夏鼐日记》①(以下简称《日记》)中梳理出有关鲁迅的材料,并参以其他相关材料,由此反映夏鼐眼中的鲁迅“形象”以及鲁迅对夏鼐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王兴
关键词:夏鼐笔调人格《日记》考古工作
郭沫若致冯玉祥书信考释
2016年
抗战胜利后,因外界形势所迫,郭沫若于1947年11月赴港继续组织和参加民主活动。在港期间,他曾致信远在美国的冯玉祥,该信未见《郭沫若书信集》及有关郭沫若的著作之中。它反映了郭沫若对冯玉祥在美活动的关心,并希望冯玉祥"为革命珍重",在美期间要格外注意安全,期待着与冯玉祥"重新握手之日必不在远"。该信不仅仅是二人间的一封书信,更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
王兴
民国时期夏鼐对考古学的认识被引量:1
2017年
夏鼐早先觉得考古学是"第二三流"学问,后来认为"治上古史,考古学是占中心的地位"。夏鼐对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在认知层面上的反映,主要与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当时学术的整体发展有关。在"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表现稍有不同,但是历史学的因素贯穿考古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并且研究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最终目的大体相似,即认知、还原古代社会。对夏鼐学术思想的分析、对民国时期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的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民国学术发展史,也有利于从一个侧面理解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历史学界的基本状况。
王兴
关键词:考古学历史学古代社会
“良师益友”:《夏鼐日记》中的郭沫若被引量:2
2015年
《夏鼐日记》中记载有多处与郭沫若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夏鼐、郭沫若二人交往的直接记录。二人交往的整个过程可分为"读书相识"、"共事互动"、"回忆总结"三个阶段。"良师益友"是郭沫若在夏鼐心中的形象,亦是二人交往的真实写照。考察他们的交往,对中国考古学史、20世纪学人关系史的研究颇具意义。
王兴
关键词:夏鼐交往
学习夏鼐1941年的讲演稿:《考古学方法论》被引量:1
2017年
夏鼐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对新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在阅读《夏鼐日记》时,发现他在1941年回国之初,曾于2月21日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以“考古学方法论”为题作了一次学术讲演。经进一步查证,发现此篇讲演稿事后刊载于1941年6月出版的《图书季刊》新第三卷第一、二期合刊中(图一;图二)。
王兴
关键词:夏鼐古代社会
郭沫若归国初期抗战工作剪影
2017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返回阔别多年的祖国,投身于全民抗战的洪流之中。归国的头几天就通过接受采访、举办演讲等,鼓舞抗战将士、文艺人士、有志青年乃至更多的民众"不要悲观"、"抗战到底"。郭沫若从历史及文化的角度分析造成中、日两国现状的原因,并且以苏联为参照,强调如何有效学习"欧西文化"的重要性。他深信中国"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王兴
关键词:抗日战争演讲
夏鼐、曾昭燏交谊论(1935~1949)
2017年
夏鼐、曾昭燏的交谊始于1935年留学英伦,至1949年"社会鼎革"之际,他们的交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留学英国时期、1941年夏鼐归国后直到40年代末二人之间的共事合作时期。以往学术界,对夏鼐、曾昭燏之间的交往也有涉及,但缺少更为直接的论述。陆续出版的《夏鼐日记》《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为我们考察二人之间的交谊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材料。在求学经历、学术追求等方面,夏鼐、曾昭燏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成长经历在中国近代考古学者、博物馆学者的成长经历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二人交谊及学术互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留学生史、中国近代学人交流史、中国近代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对现代学科体系划分等问题的研究亦有借鉴之处。
王兴
关键词:夏鼐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
《夏鼐日记》中的陈垣被引量:1
2018年
在近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上,夏鼐与陈垣属于两代人。关于二人之间的交往,以往学术界似乎很少关注。《夏鼐日记》中有关陈垣的记载,有助于考察二人的交谊以及阐明夏鼐眼中的陈垣在史学方面的威望与成就。"学生辈"的夏鼐不仅经常阅读"老师辈"陈垣的著作,而且他的"敦煌汉简"、"武威墓志"的论文,更是有幸得到陈垣的实际指点。这些文章发表以后,成为夏鼐在历史考古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作,由此或可反映陈垣对下一代学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夏鼐于陈垣逝世后对他的整体评价,亦可为学术界评价陈垣的学术思想提供借鉴。《夏鼐日记》中关于陈垣的记载,可以看作是对他生平事迹的一种"拾遗补缺",以充实学术界对陈垣的了解。人与人的交往不仅能反映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也常常能够折射出他们所处社会时代的变化特点。
王兴
关键词:史语所
《郭沫若年谱》补遗被引量:1
2015年
以《夏鼐日记》中有关郭沫若的记录为切入点,对龚济民、方仁念合编的《郭沫若年谱》进行"补遗",可以进一步丰富郭沫若1950年以后的生平事迹,反映了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多项活动的情况、对新中国考古事业的支持及虚心求教的态度。这些可以对郭沫若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些许材料,也有助于一部全面准确的《郭沫若年谱长编》的编撰。
王兴
关键词:夏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