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岩
- 作品数:30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 梁岩
-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宣传传播媒介
- “互联网+”时代如何培养新媒体创意达人被引量:1
- 2016年
-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来说,更是颇具颠覆性。如何让学生在多元媒介中生存?如何在教学环节中激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新媒体创意达人培养”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 梁岩
- 关键词:媒体创意互联网教学环节信息社会颠覆性
- 后自媒体时代传媒职业教育实践探索被引量:1
- 2018年
- 2017年开始,多所高校撤销了一些传统媒体专业,转而新办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等新媒体相关专业,但对于专业的体系构建还尚不成熟。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紧跟时代需求势在必行。本文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高职传媒教育为案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 梁岩
- 关键词:传媒教育教育实践自媒体实践教学体系
- 我国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法制晚报》国际新闻报道为例被引量:1
- 2011年
- 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我国都市类报纸发展迅猛。在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拓宽广大群众眼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服务百姓生活、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果,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国际新闻报的受众关注度越来越高,都市报对自身的国际新闻报道也越来越重视,对于一些都市报而言,国际新闻版面已经成为其“王牌”版面,
- 梁岩刘洋洋
- 关键词:国际新闻报道都市报《法制晚报》新闻版面受众关注度报纸发展
- 再论新媒体与突发性事件报道被引量:4
- 2010年
- 梁岩
-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报道新媒体突发事件报道信息发布者WEB2.0媒体竞争力
- 中日关系走向的媒介呈现——以日本共同社2014北京APEC报道为例
- 2015年
- 2014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之前,由于日本安倍政府挑衅钓鱼岛主权问题、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乃至美化侵华历史、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制定安保法案等事件,中日关系再次降至冰点。APEC会议能否成为中日首脑首次会谈的平台、缓和中日关系,曾一度成为日本国内外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APEC会议中"习安会"的顺势进行及中日四点基本共识的达成,中日关系进入重要转折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共同社2014年北京APEC会议相关报道的统计分析,了解日本媒体对此次APEC会议的关注焦点及态度,进一步观察日本对华外交策略,分析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 梁岩吴燕博
- 关键词:APEC中日关系
- 媒体奇观:电视媒体造星运动被引量:2
- 2013年
-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是制造奇观文化的最大机构,而明星就是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一种超级奇观,这一奇观现象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文化学家关注与研究。电视媒体和明星联手塑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围场,而社会大众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又刺激着电视媒体和明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电视媒体与电视明星的关系总是在利益分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摇摆不定,电视媒体对收视率以及市场回报的要求以及明星对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双方处于一种此生彼降的天平上,无法达到不平衡。这种来回波动的不平衡关系不仅不利于双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实现,也会对整个社会及大众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电视明星现场出发,分析了造星运动的根源,并探讨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共生关系。
- 梁岩
- 关键词:电视媒体媒体奇观
- 青年文化场域下网络综艺的“生活化”审美嬗变被引量:3
- 2021年
- 互联网为青年人营造出生活文化场域,不仅限于现实世界,而且延伸到虚拟的"赛博空间"。网络综艺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形式,在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双向驱动下,以一种"生活化"的审美方式迎合和生产当代审美趣味。网络综艺以生活话题为选题,通过网络表达方式,表现和探讨青年人的生活,包括爱情、事业、社交以及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为青年人提供了虚拟世界的"再生产"接口。与传统的电视综艺相比,网络综艺具有瞬时化、场景化、互动化等审美新特征。
- 梁岩杨跃辉
- 关键词:青年文化生活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 审美距离的相对论——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引进热潮的冷思考
- 2015年
- 自从2010年《中国达人秀》开始,中国大陆进入海外节目引进的全盛时期,抛开了之前模仿抄袭港台、日韩的节目模式阶段,大量引进海外节目版权,创造了电视荧屏百花绽放的一时繁荣。
- 梁岩
- 关键词:审美距离深圳卫视辽宁卫视本土化改造
-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微电影观察与思考
- 2015年
- 自2010年底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出现后,微电影迅速占领市场,在近5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微电影与青年亚文化天生具有很强的粘合度,一方面,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传播的碎片化和创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稳定等非主流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利用微电影寻找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向主流社会发声,表现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经典、否定权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观,从而达到建立主流社会话语权和获得主流社会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 梁岩
-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