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凤玲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球物理
  • 1篇沙坝
  • 1篇烧失量
  • 1篇碳封存
  • 1篇浅海
  • 1篇浅水
  • 1篇全新世
  • 1篇温度关系
  • 1篇烯酮
  • 1篇监测技术
  • 1篇海底
  • 1篇海侵
  • 1篇海洋环境
  • 1篇CO
  • 1篇沉积环境
  • 1篇沉积物粒度
  • 1篇U

机构

  • 3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3篇余凤玲
  • 1篇陈碧珊
  • 1篇柳中晖
  • 1篇宗永强
  • 1篇杨守业
  • 1篇周天
  • 1篇郑卓
  • 1篇杨冰洁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浅海U_(37)^(K')与海水表层温度关系的评估
2023年
为了调查海岸带-大陆架海水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_(37)^(K')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我们采集了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的58个表层沉积物.将新采集的样品数据与已发表的南海、黄海及东海北部浅水区的71个数据点结合,组成一套纬度范围跨越6°N~37°N、年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在14.3℃和28.6℃之间变化的数据集.利用该组数据,我们检查了来自西北太平洋边缘的129个样本及该区域浅水区的85个样本中U37K’指标与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边缘海所有数据的U_(37)^(K')均显示了与表层年均SST较好的相关性,R^(2)大于0.89.其中,水深小于200m的海岸带-大陆架样本U_(37)^(K')-SST的线性回归方程与已发表的全球全海域开放大洋回归方程的斜率十分相似.这确认了U_(37)^(K')作为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中低纬度浅海SST重建指标的适用性.此外,我们重新整合的全球浅海数据集172个样本U_(37)^(K')-SST结果与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浅海结果更为相近(相似的斜率和截距).然而,与开放大洋相似的回归公式并不意味着公式的绝对适用.例如,本研究边缘海浅海的85个数据中,绝大多数数据点都位于回归线之上,显示为U37K’的正残差.该回归偏差似乎是由特定的海洋环境引起的,如来自温暖洋流和/或高营养盐条件会产生正U37K’残差;反之,在全球浅海数据集发现了相应的负残差.综上,考虑到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中低纬度浅海的温度及其他环境因素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了非线性的U_(37)^(K')-SST回归曲线公式:U_(37)^(K')=-1.2488+0.1740×SST-0.0035×SST^(2),R^(2)=0.93,n=85,此公式适用于温度小于24℃的U_(37)^(K')-SST重建.
王梦媛熊海仙杨守业余凤玲孔德明宗永强柳中晖
关键词:烯酮浅水
南澳岛青澳湾沉积物粒度与烧失量指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变化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对粤东南澳岛青澳湾NA6、NA9号钻孔剖面的岩性、粒度和烧失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讨论了该地区8 500cal.aBP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烧失量反映的有机碳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组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与陆源有机碳的富集有关。潮下带淤泥沉积以及滨岸的!湖沉积较有利于有机碳的富集。相反,砂质堆积的有机碳含量较低,与高能的海浪作用有关。钻孔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控制:8 500~5 500cal.aBP为海平面快速上升期,研究区被海水所淹没为潮下带沉积,沉积物中发现许多完整的近岸海相软体动物,且有机碳含量较高;5 500~3 000cal.aBP为砂质沉积,潮间带砂坪表明海平面稳定或略有下降;3 000~1 300cal.aBP水下沙坝-沙丘沉积,海平面基本稳定在现今高度;1 300cal.aBP以后为湖沉积,最后在洪积物冲积的堆积作用和海退下形成平原。
杨冰洁余凤玲郑卓陈碧珊Adam D Switzer
关键词:海侵烧失量沉积环境全新世
海底碳封存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及未来发展
2023年
海底碳封存是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确保高效安全地封存CO_(2),需要在封存前、封存期间和封存后对CO_(2)的潜在运移空间进行勘探、评估和监测。当前可用于海底碳封存监测的方式主要有聚焦海底井筒的内置传感监测、聚焦储层和盖层的地球物理监测以及聚焦海床和海水层的海底环境监测。这3种方式在海底碳封存监测中分别可获得注入、监测井筒附近的温度、压力和声学等数据,深部储层和盖层地震、电磁、重力等数据,以及浅部沉积层和海水层声学、化学和海洋学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注入地层CO_(2)的运移特征。但欲获取海底碳封存监测的相关数据,必须首先实现针对相关监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集成应用和优质方案的设计,这也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着尽可能降本增效的原则,为实现科学有序地进行海底碳封存监测,整理了不同监测方式和相关支撑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海底碳封存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海底碳封存作业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基础指引。
李姜辉余凤玲牛雄伟周天张运修李雯菱
关键词:地球物理海洋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