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龙
-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不同生境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植物构型特征被引量:6
- 2016年
- 荒漠植物构型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结果,其与功能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荒漠植被的发展与演替。系统研究了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的分枝率、分枝角度、分枝长度和枝茎比等构型特征,对比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坡位间、半日花的构型特征响应及其适应机理。结果表明:覆沙地半日花的总体分枝率为0.49±0.03,石砾地半日花总体分枝率0.56±0.03;逐步分枝率SBR2:3和SBR3:4呈现覆沙地半日花大于石砾地半日花,SBR1:2则表现相反;半日花1~4级分枝角度集中在30°~42°,并且1级到4级呈增大趋势;覆沙地的枝茎比RBD2:1、RBD3:2、RBD4:3分别为0.57±0.05、0.59±0.05、0.51±0.05,石砾地分别为0.68±0.06、0.72±0.06、0.50±0.03,其中枝茎比RBD2:1、RBD3:2、RBD4:3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覆沙地半日花的1~3级枝长均大于石砾地半日花,4级枝长小于石砾地半日花,且覆沙地和石砾地半日花的1~4级分枝长度呈依次减小的趋势;同一土壤条件下,不同坡位半日花的枝系构型特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覆沙地半日花枝系长度、粗度、以及枝条数均大于石砾地半日花,能够获得更多空间资源,在植物竞争和演替过程中,其构型特征具有一定的优势。
- 王林龙刘明虎李清河徐军
- 关键词:土壤类型坡位构型
-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油蒿幼苗的生长和形态可塑性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5年
- 选取3个种源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草原荒漠过渡带的油蒿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水分处理,研究不同种源油蒿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可塑性响应模式,以及比较不同种源油蒿的形态可塑性指数。结果表明:3个种源地油蒿的相对生长率、根冠比和比叶面积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可塑性响应模式相似,表现为随着干旱程度加剧,油蒿的相对生长率和比叶面积呈减小的趋势,根冠比呈增大的趋势;而3个种源地油蒿表型可塑性指数无显著差异,而平均形态可塑性指数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库布齐沙漠油蒿的平均形态可塑性指数大于毛乌素沙地油蒿。综上所述,不同种源地油蒿的形态特征在干旱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可塑性响应模式。
- 王林龙李清河徐军朱雅娟
- 关键词:油蒿相对生长率根冠比比叶面积
- 沙埋对白刺表型可塑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为研究沙埋对白刺形态、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的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对扦插白刺,进行0、5、10、15 cm沙埋处理,待生长季结束后,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1)株高、15 cm基径呈减小趋势,不定根长与不定根直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沙埋深度为0、5、10、15 cm时,植株的株高依次为62.82、55.90、52.38、49.24 cm,15 cm处基茎依次为2.79、2.48、2.39、2.07 mm,叶面积依次为477.81、214.38、247.90、112.91 cm^2,叶片数依次为700.2、334.40、344.00、216.20片,不定根数依次为6.40、3.80、2.80、3.40根,不定根长依次为10.19、11.54、13.92、7.62 cm,不定根直径依次为1.51、1.95、1.65、1.19mm;(2)枝与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呈减小趋势,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沙埋深度为0、5、10、15 cm时,植株的枝生物量依次为6.29、4.20、3.09、2.75 g,叶生物量依次为3.93、2.52、3.31、1.28 g,总生物量依次为10.81、7.53、7.41、4.30 g,地下部分生物量依次为0.59、0.81、0.59、0.28 g,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依次为17.32、8.30、10.85、14.39;(3)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均值呈依次增加的趋势,如沙埋深度为0、5、10、15 cm时,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依次为8.06、9.39、9.72、11.25μmol·m^(-2)·s^(-1),蒸腾速率的日均值依次为5.56、6.70、6.77、7.61 mmol·m^(-2)·s^(-1),气孔导度的日均值依次为0.28、0.31、0.31、0.36 mol·m-2·s-1。(4)沙埋深度5.10 cm白刺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与对照组0 cm的差异不显著,当沙埋深度为15 cm时,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大,但叶绿素a/b值的变化不显著。[结论]白刺形态、生物量分配以及叶绿素含量对不同沙埋深度的可塑性较强,当沙埋深度为15 cm时,光合指标对沙埋才会产生显著差异。
- 王林龙李清河徐军薛海霞江泽平
- 关键词:白刺沙埋表型可塑性光合特性
- 不同种源油蒿形态与生理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了解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油蒿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种源油蒿的抗旱能力,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引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草原荒漠过渡带的3个种源油蒿为材料,进行不同水分处理,研究在适宜、轻度干旱、重度干旱情况下不同种源油蒿株高、基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类胡萝卜素(Car)、叶绿素a/b(Chla/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Car/Chl)、可溶性糖、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变化。【结果】3个种源地油蒿形态特征、光合色素含量以及NSC对干旱胁迫响应趋势一致,表现为随着干旱胁迫加剧:1)油蒿的株高、基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其中在重度干旱情况下,库布齐沙漠油蒿的株高、叶面积、基径大于毛乌素沙地和草原荒漠过渡带油蒿,而比叶面积小于毛乌素沙地和草原荒漠过渡带油蒿;2)油蒿叶片的Chla,Chlb,Chl(a+b),Car,Chla/b和Car/Chl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在重度干旱情况下,库布齐沙漠油蒿叶片的Chla,Chlb,Chl(a+b)大于毛乌素沙地和草原荒漠过渡带油蒿叶片,而3个种源地油蒿的Car含量以及Car/Chl相差不大,Chla/b表现为草原荒漠过渡带最大,毛乌素沙地其次,库布齐沙漠最小;3)油蒿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在重度干旱情况下,草原荒漠过渡带油蒿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大于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油蒿叶片,而库布齐沙漠油蒿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又大于毛乌素沙地油蒿叶片;在轻度干旱情况下,库布齐沙漠油蒿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大于草原荒漠过渡带和毛乌素沙地油蒿叶片。【结论】从3个种源地油蒿株高、基径、叶面积、比叶面积、Chla、Chlb、Chl(a+b)、Car、Chla/b�
- 王林龙李清河徐军薛海霞江泽平
- 关键词:油蒿种源水分胁迫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