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华 作品数:5 被引量:42 H指数:3 供职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石羊河上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MODIS数据,结合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土壤呼吸拟合方程,对石羊河上游2003—2012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对区域碳源/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3—2012年,石羊河上游地区年均NEP为126.96 g·m-2·a-1,NEP总量为1.38×1010t·a-1;近10 a NEP有明显的增加趋势。2 NEP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中部向南、北依次降低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为碳汇,只有小部分荒漠为碳源;不同生态系统NEP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与研究区水热条件组合和植被类型有关。3 NEP的年际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降水量对NEP的影响大于气温,并且在空间上具有互补性。 徐春华 张华 马瑞芬关键词:MODIS CASA模型 石羊河上游 基于通径分析的兰州北山三种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子 被引量:17 2015年 采用CI-340便携式手持光合测量系统和Watch Dog 2000自动气象站,观测了兰州北山侧柏、柠条和柽柳的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使用通径分析探讨了各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3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决定生理因子各有不同:侧柏为蒸腾速率,柠条为胞间CO2浓度,柽柳为叶温;主要生理限定因子也存在差异:侧柏和柠条为叶温,柽柳则为蒸腾速率。(2)3种植物的主要环境决定因子和限定因子均存在差异:侧柏主要环境决定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柠条和柽柳主要环境决定因子为相对湿度;侧柏和柽柳主要环境限定因子为土壤湿度,柠条的主要环境限定因子为大气CO2浓度。 徐春华 张华 张兰 康雅茸关键词:光合作用 通径分析 生理因子 环境因子 兰州北山3个灌木优势种光合特性 被引量:2 2016年 本研究对兰州北山植被优势种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的光合特性和微气象环境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日变化特点,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净光合速率(Pn)与生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3种植物的P_n日变化均为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这是由于午间高光强、高温构成光抑制现象。2)生理因素分别与3种植物P_n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柽柳:胞间CO_2浓度(C_i)>叶温(T_l)>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饱和水汽压(VPD)>气孔限制值(Ls),侧柏:T_r>T_l>VPD>C_i>L_s>G_s,柠条:Tr>Tl>Ci>Gs>VPD>Ls;生理因素中C_i对柽柳P_n的影响最大,T_r对侧柏和柠条P_n的影响最大。3)环境因素分别与3种植物Pn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柽柳: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土壤温度(Ts)>土壤湿度(SM)>大气温度(Ta)>大气CO_2浓度(Ca),侧柏:PAR>SM>T_a>T_s>RH>C_a,柠条:RH>PAR>SM>T_a>C_a>T_s;环境因素中PAR对柽柳和侧柏P_n的影响最大,RH则对柠条P_n的影响最大。 张华 徐春华关键词:光合特性 日变化 灰色关联度分析 生理参数 青海云杉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以祁连山优势种群青海云杉作为研究对象,在天老池小流域典型地段设置一个100mX701TI的样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分析其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的年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呈弱增长型;(2)龄级1个体在不同空间尺度下都表现出明显的集群分布;龄级Ⅱ个体,在0—31m尺度内呈集群分布,在大于31m的范围内趋于随机分布;龄级Ⅲ个体,除在6~24m范围内呈集群分布外,在其余空间尺度都表现为随机分布。随着青海云杉龄级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3)龄级I和龄级Ⅱ个体,在0~20m呈显著的负关联,在20~23m其关联性减弱,大于23m时趋于正关联;龄级I和龄级Ⅲ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呈显著负关联;龄级Ⅱ和龄级Ⅲ个体,在所有尺度内都表现出负关联性。基于低龄级个体数量多且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的现状,从长远角度考虑,应适当对其进行疏伐,以此来扩大其生存空间,减小生存压力。 张华 黄琴 赵传燕 张兰 徐春华 康雅茸关键词:青海云杉 年龄结构 兰州银滩黄河湿地4种植物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9 2016年 本研究以兰州银滩黄河湿地自然生长的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芦苇(Phragnites aw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菖蒲(Acorus calamus)为研究对象,对4种典型植物生长季不同阶段的光合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4种植物对湿地的适应特性和机制。结果表明,1)5月11日千屈菜、芦苇的净光合速率(P_n)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藨草和菖蒲的Pn变化较为平稳,日均P_n表现为芦苇>千屈菜>菖蒲>藨草;8月19日,千屈菜、芦苇、藨草的Pn呈双峰曲线,光合"午休"现象明显,菖蒲为单峰曲线,日均Pn表现为芦苇>菖蒲>千屈菜>藨草。2)5月11日,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a)、大气CO_2浓度(C_a)、相对湿度(RH)、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与4种植物P_n的日变化存在不显著、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P<0.001)的正相关关系;8月19日,PAR、C_a、T_r、G_s、WUE、土壤湿度(SM)与4种植物P_n的日变化存在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5月11日,PAR、C_a、T_a、RH对4种植物的P_n影响较大,是主要的环境生理影响因子;8月19日,PAR、T_r对千屈菜、藨草的Pn影响最大,PAR、WUE对芦苇、菖蒲的P_n影响较大,是主要的环境生理影响因子。尽管各因子对4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均有不同影响,但PAR是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张华 康雅茸 徐春华关键词:湿地植被 光合特性 通径分析 生理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