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毓勤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生物膜
  • 2篇生物膜形成
  • 2篇膜形成
  • 1篇蔗糖
  • 1篇适应环境
  • 1篇球菌
  • 1篇脱氧核糖
  • 1篇脱氧核糖核酸
  • 1篇脱氧核糖核酸...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外
  • 1篇细胞外基质
  • 1篇细菌
  • 1篇细菌生物膜
  • 1篇链球菌
  • 1篇基质
  • 1篇管道系统
  • 1篇核酸
  • 1篇核酸酶
  • 1篇核糖

机构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作者

  • 2篇刘颖
  • 2篇李毓勤
  • 1篇邵灿
  • 1篇叶静
  • 1篇王斌
  • 1篇杜媛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细菌生物膜中eDNA的研究进展
2015年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是单一细菌或多种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微菌落聚集物,其可存在于水体生态系统,亦可存在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管道系统表面.细菌生物膜中的细菌包裹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从而构成三维结构的特殊微环境.ECM可促进细菌的黏附、聚集,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并介导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生物膜有别于浮游态细菌,具有更强的环境变化耐受能力[1].因此,生物膜常导致顽固的细菌感染.在人体口腔中,存在于天然牙、种植体及修复体表面的细菌生物膜,即牙菌斑是龋病及牙周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虽然其形成和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ECM成分的参与是菌斑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细菌生物膜相关研究证实,细胞外DNA (extraeelluar DNA,eDNA)是生物膜中存在于菌体细胞外的核酸成分,其在细菌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中亦发挥重要作用[2].因此,eDNA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现就eDNA的来源及释放机制、eDNA在生物膜中的位置及eDNA对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几方面对细菌生物膜中的eDNA进行综述.
刘颖李毓勤邵灿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细胞外基质生物膜形成适应环境管道系统
蔗糖环境下细胞外DNA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honuclease Ⅰ,DNaseⅠ)在蔗糖环境下对不同生长时期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初步探讨蔗糖环境下细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在1%蔗糖环境下,体外光滑玻片上建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模型,37℃、微需氧环境(5%O2、85%N2、10%CO2)下静置培养。样本分为4组,分别培养至6、12、24及48h,每组均设两个亚组,即对照组(不予DNase Ⅰ处理)和DNaseⅠ处理组,其中DNaseⅠ处理组于结束培养前1h加入终浓度为100U/ml的DNaseⅠ以降解eDNA。培养结束后,以SYTO-9/PI混合染料对生物膜进行双荧光染色。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层扫描生物膜样本,Imaris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其总生物量、生物膜厚度及红色荧光代表的eDNA和膜受损细菌量。结果1%蔗糖环境下,变形链球菌黏附及分布密度逐渐增加,生物膜总生物量和厚度均随时间增加,24h时红色荧光标记的eDNA及膜受损细菌量达峰值。6、12、24及48hDNaseⅠ处理组的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生物膜总生物量均显著减少(P〈0.05),减少比例依次为81.3%、85.0%、90.1%和12.4%;12、24及48hDNaseⅠ处理组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生物膜厚度均显著减小(P〈0.05),减小比例依次为34.4%、45.6%和23.6%,6hDNaseⅠ处理组与对照组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48h外,各时间点DNaseⅠ处理组生物膜的eDNA及膜受损细菌量均较相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1%蔗糖环境下,在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6、12、24及48h,eDNA对其生物膜形成均具有促进作用。
李毓勤杜媛叶静王斌刘颖
关键词:链球菌生物膜蔗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