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 作品数:29 被引量:7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艺术更多>>
- 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基于仪式过程、时间与空间的分析
- 2014年
-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为庆生祈福而举行的诞生礼的核心内容。"打喜"有特定的时空环境,这既是约定俗成的物理时空,也是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化时空,由此决定了仪式活动的生活性与神圣性;反过来,仪式活动的进行又强化了时空环境的公共性与圣洁性,进而仪式的意义得以彰显,仪式的功能得以实现,人们由此建构起自己的生活秩序和精神秩序。
- 王丹
- 关键词:清江流域土家族
- 从瑶姬到巫山神女
- 2015年
- 瑶姬是西王母女神系列中的重要成员。在峡江地区,巫山神女传说的生成和流变是瑶姬神话人性化和在地化的体现,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人间真情的结晶。巫山地境、山鬼形象、女神传统、巫觋文化以及文人的解释成为瑶姬神话峡江化为巫山神女传说的地域因素、文化动因和社会力量。
- 王丹
- 关键词:瑶姬巫山神女峡江地区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新路径——以校园为中心被引量:3
- 2023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校园”和“出校园”,为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清晰认知和深刻体验,并以鲜活的形式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重要生产形式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依据学校条件和当地环境,考量并运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促进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共生,提高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互助互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不仅是学校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必然。
- 王丹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学校教育
- “三佬姨”故事研究——基于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德方讲述的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三佬姨"故事属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女婿"类故事。文章以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德方的讲述为例,分析鄂西"三佬姨"故事的类型归属、叙事艺术和文化根基,展现故事家及其故事讲述的面貌和风采,阐述民间故事与民众生活、地域传统的关联与互动。
- 王丹
- 关键词:故事讲述
- 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话语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祭亡、悼亡的仪式舞蹈,其形态、意义和价值因丧葬礼俗而存在并被传承。武陵山脉和清江水系构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撒叶儿嗬舞蹈传统存续的土壤。撒叶儿嗬丰富的舞蹈套路及其多样组合,身姿、步伐和手势的完美配合,凝结并汇聚成鲜活而深刻的身体语言及其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反映了清江土家人的生活史和生命观。撒叶儿嗬的生成和发展源于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活的地域环境和所创造的历史传统。作为区域社会的仪式舞蹈,撒叶儿嗬拥有土家族高度成熟的舞蹈术语系统,体现了中国民俗舞蹈达到的实践高度,也彰显了中国特色舞蹈话语体系中仪式舞蹈艺术生活积累的广度与深度。
- 王丹
- 关键词:撒叶儿嗬身体语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基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视角被引量:2
- 2024年
- 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是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包含从区域到国家的不同认同层次,包含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俗生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基础,多民族民俗传统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向度,乡村振兴实践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发展路径。要增进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差异性,提升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的辨识度,突出民俗传统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智慧,民俗生活共同体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土壤和传统根基。新时代民俗生活共同体建设立足于中国多民族民俗传统的历史实践、现实生活和面向未来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驱动的综合的自我更新,通过多民族民俗自身持续生成变化和加强主体性的推进策略,将民俗传统的主体性与互主体性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进程中,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
- 王丹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民族民间文艺视角被引量:25
- 2021年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王丹
- 非遗语境下藏族动物故事传承保护研究
- 2020年
- 藏族动物故事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藏族民众以动物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过程及其结果,具备独特的内容表达、叙事逻辑和思想理念,是民众源于生活需要的动物知识积累与观念传递。藏族与动物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民众长期与动物相处而进行的生活实践和观念表述,构成了相应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知识谱系。动物故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保护民间流传的动物故事,而且是保护故事所传递出来的以动物为中心建构的自然生态关系、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象征性思想,以及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意义。
- 王丹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动物故事知识谱系
- 释放的“乡愁”:苗族大迁徙舞的知识生产
- 2023年
- 大迁徙舞不仅是赫章县苗族的生活实践,而且是可视可感的身体艺术。它展现赫章县苗族祖先迁徙的历史图景,讲述苗族祖先离开原乡、寻找新家园的历程。大迁徙舞以形象的身体动作和诗化的口头歌唱,融入民众生活,不断进行知识生产,构成谱系性的身体记忆。大迁徙舞的知识生产动能源于对家园的“乡愁”及其解释的记忆建构。围绕“乡愁”的身体律动,大迁徙舞迸发出充满力量的情感震撼和生命呐喊,成为迁徙历史的记忆和身份认同的纽带,成为苗族共同体与社会团结的象征。
- 王丹
- 关键词:知识生产乡愁家园
- 文化生命体的生活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化基因的逻辑进路被引量:6
- 2024年
- 文化基因是由自然生境、历史语境和创造主体等共同构成的文化生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理念的中华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个人、社群、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等层次聚类,并以谱系性方式实现相互嵌套共在与汇聚贯通。文化生命体既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基因,也指以文化基因为核心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生产并传承着中华文化“共享的意义”的核心基因,凝铸成中华文化基因谱系及其价值共识和内涵要旨。各族人民依凭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实践与文化生命体的赓续延展,彰显民族历史记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理解、互助互补,形成诸多共同性的文化特征。传承发展非遗就是要阐释和利用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根基和文化养料,并推进新时代非遗系统保护和活化实践。
- 王丹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