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宁

作品数:17 被引量:24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疼痛
  • 4篇丘脑
  • 3篇知觉
  • 3篇反馈调节
  • 2篇多巴
  • 2篇多巴胺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学
  • 2篇抑郁
  • 2篇深部脑刺激
  • 2篇时间知觉
  • 2篇时距知觉
  • 2篇理学
  • 2篇脑刺激
  • 1篇蛋白
  • 1篇导水管
  • 1篇导水管周围灰...
  • 1篇电刺激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王宁
  • 13篇王锦琰
  • 13篇罗非
  • 3篇苏园林
  • 2篇史妙
  • 2篇张婷
  • 1篇高歌
  • 1篇陆杰
  • 1篇王月丹
  • 1篇张瑛
  • 1篇刘瀛瀛
  • 1篇康佳蕊
  • 1篇张杨
  • 1篇黄鹤
  • 1篇徐兰
  • 1篇高歌
  • 1篇吴栗洋
  • 1篇顾名夏
  • 1篇周博达
  • 1篇裴晓言

传媒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2篇生理学报
  • 2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Neuros...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其用于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临床实践证实,DBS能够有效缓解多种顽固性疼痛,包括神经损伤性痛、患肢痛、丛集性头痛以及因手术治疗失败而致的腰背痛等,总体有效率约为50%到60%,部分高达80%。虽然其适应症、刺激部位及参数选择都存在一定争议,产生镇痛作用的神经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导致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但对于那些各类镇痛药物都无法控制或患者自身无法承受药物副作用的顽固性疼痛,选择DBS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摆脱疼痛困扰,改善生活质量,因此不失为一种好的替代选择。
张婷苏园林王宁王锦琰罗非
关键词:深部脑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手术治疗失败丛集性头痛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电刺激与丘脑电刺激对大鼠伤害感知行为的差异调节(英文)被引量:7
2016年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深部脑刺激在临床应用于疼痛治疗起源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类型的顽固疼痛,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神经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合适的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在大鼠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 PAG)或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ior lateral nucleus,VPL)埋置刺激电极,研究深部脑刺激对正常大鼠急性痛、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注射引起的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以及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手术引起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的镇痛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正常大鼠中,单侧vl PAG刺激能够显著提高双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双侧镇痛作用;(2)在CFA建立的慢性炎症痛模型中,对侧vl PAG刺激和VPL刺激都能够显著提高CFA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3)在SNL手术引发的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中,对侧VPL刺激能够显著提高SNL侧足底的机械痛阈,而vl PAG刺激对SNL引发的触诱发痛没有影响。以上结果提示,PAG刺激对于急性痛以及慢性炎症痛有着较好的镇痛效果,而VPL刺激更适合慢性炎症痛和慢性神经病理痛的镇痛研究。
王宁张婷苏园林王锦琰罗非
关键词:深部脑刺激慢性炎症痛神经病理痛
丘脑-皮层感觉通路的反馈调节对疼痛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表明,皮层投射到丘脑的纤维数量约为丘脑至皮层的纤维数量的10倍,这一庞大的反馈网络在感觉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有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皮层丘脑反馈能够使丘脑神经元的感受野变...
王锦琰王宁罗非
关键词:疼痛丘脑
文献传递
蛋白激酶D1(PKD1)通过磷酸化多巴胺D1受体421位点丝氨酸促进可卡因成瘾反应
药物成瘾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可卡因成瘾是药物成瘾常见的问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的研究发现,PKD1在可卡因成瘾中发挥了正性调控作用。(1)PKD1广泛分布于大鼠前脑区域,在急性给与大鼠可卡因时能够增加NA...
陆杰王宁张瑛王韵
关键词:磷酸化可卡因成瘾CPP
文献传递
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124
2009年
疼痛是一种多维度现象,包含了感觉、情绪、动机和认知评价等诸多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现有疼痛治疗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并在疼痛心理影响因素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慢性痛的心理治疗也得到了很大改进。为了更好地理解疼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首先介绍疼痛的基本概念。
史妙王宁王锦琰罗非
关键词:疼痛心理学生物医学模式
抑郁症对疼痛感知的调节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疾病,能够影响多种感知觉模态的加工,其中也包括对疼痛感知的调节.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状态能够提高疼痛感受,且抑郁患者抱怨疼痛的频率显著增高.抑郁症和慢性疼痛都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两种疾病的共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然而,在一些实验室研究中却观察到了矛盾的现象,抑郁患者常常表现出对实验室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对热刺激、电刺激或机械刺激的反应减弱.这种矛盾的存在表明抑郁症对于疼痛感知的调节可能较为复杂.动物实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的结果.有些研究发现,抑郁情绪能够增强疼痛,但是还有些研究却证实了抑郁动物对于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这种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源自于抑郁模型的差异以及疼痛类型的不同.本实验室自2010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研究,发现抑郁情绪能够增强福尔马林持续痛,同时减弱对于某些诱发痛刺激的反应,这些结果提示抑郁情绪对于疼痛的调节作用会因疼痛模式的差异而不同.疼痛包括感觉-辨别、情绪-动机以及认知-评价3种维度,抑郁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可能正是其对于这3种维度的调节作用之和.本综述将对抑郁调节疼痛感知的动物研究进行评述,为深入探索抑郁调节疼痛感知的机制提供参考.
王宁魏潇王锦琰王锦琰
关键词:抑郁疼痛动物实验
抑郁状态对伴有自发痛大鼠的热伤害性阈值的调节作用(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近年来,人们对抑郁症和疼痛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关注。本研究通过观察抑郁对福尔马林注射大鼠的伤害性阈值的影响,探讨抑郁能否降低伴有自发痛的大鼠对伤害性刺激的感受性。方法通过嗅球切除术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并采用旷场测试和体重变化来评价抑郁行为。在大鼠后肢足底注射福尔马林溶液诱导持续性疼痛。在福尔马林注射的对侧后肢足底施加伤害性辐射热刺激,测定其抬脚阈值。结果在非抑郁大鼠中,福尔马林注射肢对伤害性刺激表现出痛觉减退,而对侧肢的伤害性阈值则不受影响。然而,与非抑郁大鼠相比,抑郁大鼠对伤害性热辐射刺激的感受性显著降低,表现为对侧后肢抬脚潜伏期延长。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在伴有福尔马林炎症痛的条件下,抑郁同样能降低机体对诱发痛的敏感性。该结果与临床上关于同时患有抑郁与慢性痛患者对实验性痛刺激感受性下降的观察结果一致。
苏园林王宁高歌王锦琰罗非
关键词:抑郁福尔马林热刺激
丘脑-皮层感觉通路上的反馈调节被引量:1
2008年
皮层投射到丘脑的纤维数量约为丘脑至皮层的纤维数量的10倍,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这一庞大的反馈网络必然在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显示,来自皮层的反馈调节在修整丘脑反应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即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对皮层-丘脑反馈调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王宁王锦琰罗非
关键词:皮层丘脑
慢性疼痛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4年
慢性疼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慢性疼痛常由一些急性损伤发展而来,而个体发展成为慢性疼痛的风险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因此仅仅依赖患者的口头报告来评估治疗效果、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可能会造成某些误导。因此寻找一些客观的评价指标,对慢性疼痛的发生风险、治疗效果及复发可能性进行预测,是当前慢性疼痛研究中的一项热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对慢性疼痛预测的研究进展。
刘瀛瀛王宁罗非
关键词:慢性疼痛伏隔核失匹配负波
牛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与健康的研究被引量:26
2007年
牛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酪蛋白、乳清蛋白、补体、脂肪和免疫球蛋白等。牛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IgA和IgM。其中,IgG含量最高,约为免疫球蛋白总量的80%。母牛分娩后第一天内分泌的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研究表明,其IgG的平均浓度可达59.80mg/ml。然而,第5-7天的初乳中IgG浓度已接近常乳水平,约为0.7.1.0mg/ml。这些免疫球蛋白不仅对犊牛,而且对新生儿以及普通人群的免疫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初生的牛犊免疫系统比较脆弱,在其免疫系统功能完善之前,从牛乳中获得免疫球蛋白成为它们抵抗微生物侵袭的重要方式。同样地,婴儿免疫系统功能也不健全,牛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抵抗微生物侵袭。在成年人体内,免疫球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主要是识别和抵抗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细菌和病毒入侵、活化补体、中和毒素、杀死肿瘤细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常饮用富含免疫球蛋白的牛乳,可以预防和治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牛乳的不同加工过程对其中的免疫球蛋白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牛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成分功能以及各种处理加工过程对其含量的影响进行综述。
裴晓言顾名夏黄鹤徐兰周博达吴栗洋康佳蕊王宁王月丹
关键词:牛乳免疫球蛋白免疫力病原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