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革
- 作品数:47 被引量:280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舌下含服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尘螨致敏的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35例,均给予控制哮喘及鼻炎药物治疗同时行舌下免疫治疗(SLIT)24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每6个月(共24个月)随访时平均每日症状用药计分(SMS)、峰流速值(PEFR)变化率,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CT/C-ACT)及哮喘鼻炎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观察肺功能变化。同期检测血清户尘螨s Ig E、粉尘螨s Ig E和总Ig E水平。结果随访6、12、18、24个月平均SMS均低于治疗前,ACT/C-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哮喘、鼻炎VAS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除18、24个月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清晨和夜间PEFR变化率高于治疗前(P<0.05)外,其余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6个月时,血清户尘螨、粉尘螨s Ig E及总Ig 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血清户尘螨、粉尘螨s Ig E水平与治疗24个月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LIT可明显改善尘螨致敏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相关用药量,但对肺功能影响较小;长期坚持SLIT可能改变机体对过敏原的免疫反应。
- 刘晓颖王群皇惠杰高琦苗青刘永革关辉向莉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 儿童过敏原半定量筛查21134例大宗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 苗青刘永革向莉
- 以流式细胞术建立中国汉族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的正常参考值被引量:32
- 2010年
-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入托、入学体检,或术前查体及术后复查(均为对免疫功能影响不大的疾病)的0~18岁汉族儿童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婴儿组(28d至12个月),幼儿组(~3岁),学龄前组(~7岁),学龄组(~12岁)和青春期组(~18岁)。采集外周血以双色及四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CD3+CD19-)、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CD8+)、B细胞(CD3-CD19+)和NK细胞(CD3-CD16+CD56+)相对计数及CD4+/CD8+比值。比较各年龄组不同性别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差异,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由于青春期组所收集的标本数较少,将该研究对象组予以删除。最终纳入28d至12岁儿童592例。①婴儿组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幼儿组CD4+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龄组CD4+T细胞百分比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除了男童T细胞百分比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男女儿童各年龄组间外周各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总体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男女儿童淋巴细胞亚群不同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多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男女儿童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均呈逐渐升高趋势;CD4+T细胞、B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随年龄增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男女儿童T细胞、B细胞、NK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升高或降低的程度略有不同;④中国汉族健康儿童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与欧、美、非洲国家儿童相比存在相似的升高或降低的趋势,但数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儿童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本研究成功建立中国汉族28d至12岁健康儿童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正常参考值范围。
- 肖婧申丹刘永革张新根孙琳吴喜蓉焦伟伟冯卫星苗青顾艺刘芳张桂荣申阿东
-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儿童正常参考值
- 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免疫应答功能影响的比较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比较皮下免疫治疗何舌下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免疫应答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尘螨致敏哮喘患儿86例,分为舌下免疫治疗组(SLIT组,n=29)、皮下免疫治疗组(SCIT组,n=13)、结束皮下免疫治疗足疗程组(结束SCIT组,n=14)以及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30)。体外水平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螨蛋白浸液刺激后CD4+T淋巴细胞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Treg%)的变化;比较SCIT组和SLIT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体液免疫学指标和临床疗效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未给予抗原刺激时,SCIT组患儿CD4+T细胞中Treg%显著高于SLIT组、对照组;给予抗原刺激后的4组CD4+T细胞中Treg%均显著性降低。在免疫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SCIT组患儿其血清s Ig E和s Ig G4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SLIT组患儿仅血清s Ig E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 Ig G4水平未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结论不同免疫治疗途径在引发哮喘患儿内在免疫学应答反应上存在时间差异性,其中SCIT免疫治疗患儿免疫应答反应出现的时间更早。
- 苗青王静许巍关辉王群刘晓颖皇惠杰任亦欣王燕刘永革李珍向莉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调节性T细胞皮下免疫治疗舌下免疫治疗
- 不同途径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早期免疫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了解哮喘患儿经不同途径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早期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尘螨致敏的学龄期哮喘患儿78例,分为皮下免疫治疗组(SCIT组,37例)、舌下免疫治疗组(SLIT组,41例),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监测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sIgE-d1)、粉尘螨特异性IgE(sIgE-d2)、屋尘螨特异性IgG4(sIgG4-d1)、粉尘螨特异性IgG4(sIgG4-d2)及总IgE(T-IgE)水平变化。结果SCIT组于治疗6个月时sIgG4-d1及sIgG4-d2水平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0.38(0.08~2.07) KUA/L比1.79(0.25~7.92)KUA/L,0.34(0.15~1.83)KUA/L比1.81(0.16~4.68)KUA/L,P均〈0.05];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6个月时sIgG4-d2持续升高[1.81(0.16~4.68)KUA/L比2.47(0.32~5.72)KUA/L,P〈0.05],同时sIgE-d1、T-IgE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各免疫学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SLIT组于治疗6个月时sIgE-d1、sIgE-d2、T-Ig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49.90(1.35~179.50)KUA/L比27.00(0.46~259.50)KUA/L,68.00(1.19~231.60)KUA/L比41.50(0.53~262.80)KUA/L,337.00(5.21~1521.00)KUA/L比209.00(4.95~1374.00)KUA/L,P均〈0.05],sIgG4-d1及sIgG4-d2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6个月时各免疫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sIgE-d1、sIgE-d2、T-IgE水平显著降低[50.10(1.35~179.50)KUA/L比27.30(0.37~205.50)KUA/L,59.50(1.19~231.60)KUA/L比31.40(0.45~200.70)KUA/L,337.00(5.21~1521.00)KUA/L比117.00(3.50~1076.00)KUA/L,P均〈0.05],sIgG4-d1、sIgG4-d2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不同方式的免疫治疗可能通过不同的免疫机制达到治疗效果,SLIT可能不一定通过IgG4的升高达到治疗效果,其潜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皇惠杰刘晓颖王静王群李珍任亦欣王燕刘永革向莉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尘螨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隐匿性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M型在诊断早期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 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隐匿性类风湿因子IgM型(HRF-IgM),并探讨其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人工合成CCP链为抗原检测抗CCP抗体;对27例早期诊断的JRA做动态检测,通过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确定抗CCP抗体和HRF-IgM对早期诊断的JR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抗CCP抗体和HRF-IgM总阳性率分别为58.5%、65.0%。后者敏感性要高于前者,病情越重或受累的关节越多,抗体检出率越高。对早期JRA的PPV、抗CCP抗体特异性要高于HRF-IgM。当两种实验联合应用时,对具有早期关节炎表现发展成JRA的PPV为93.7%。结论 抗CCP抗体和HRF-IgM在JRA患儿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抗CCP抗体与HRF-IgM联合应用时,可使JRA的PPV进一步提高。
- 滕庆刘永革何晓琥
-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免疫球蛋白M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儿童
- 不同致敏模式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8
- 2018年
-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过敏原致敏模式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变应原致敏哮喘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差异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入组374例在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确诊的哮喘患儿,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确定患儿致敏模式,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细胞(CD3^+CD19^+)、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CD8^+)、Tregs(CD4^+CD25^+FOXP3^+)、Th1(CD4^+IFN-γ^+T)、Th2(CD4^+IL-4^+T)以及Th17细胞亚群(CD4^+IL-17A^+T),横断面比较上述免疫学指标在不同致敏模式哮喘患儿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根据SPT检出阳性过敏原数量,将哮喘患儿分为未致敏哮喘组、单一致敏哮喘组及多重致敏哮喘三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未致敏哮喘组、单一致敏哮喘组以及多重致敏哮喘三组哮喘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Tregs/Th17比值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三组患儿进行两两比较发现,Tregs、Th17细胞以及Tregs/Th17比值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PT阳性检出过敏原种类,将入组哮喘患儿致敏谱主要分为尘螨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花粉组及其他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尘螨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花粉组以及其他组过敏原致敏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Tregs/Th17比值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样地,行两两比较发现,五组患儿的外周血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以及Tregs/Th17比值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致敏模式的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状态存在差异,因此应注意不同致敏模式的哮喘患儿免疫应答�
- 苗青刘永革王燕李珍任亦欣关辉皇惠杰许巍向莉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T淋巴细胞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 协同诊疗管理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 皇惠杰侯晓玲刘永革王燕向莉
- 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临床疗效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 目的:了解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经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后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变应原免疫治疗对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选择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儿行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
- 皇惠杰刘晓颖李珍任亦欣王燕刘永革向莉
- 关键词:哮喘变应性鼻炎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高反应性
- 不同途径的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的早期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经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早期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途径免疫治疗对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选择尘螨致敏的学龄期哮喘患儿行免疫治疗,根据免疫治疗途径不同分为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 刘晓颖王静王群皇惠杰李珍任亦欣王燕刘永革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