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芳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8H指数:7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疗卫生科研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对8例高颈段脊髓肿瘤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显微手术切除8例,根据磁共振成像扫描,采取不同入路和手术方法。结果:髓外肿瘤全切,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或保持稳定。结论:对高颈段髓肿瘤应该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积极治疗,根据肿瘤位置,大小选择手术入路有利于全切肿瘤。
- 马庆海武文元牛瑞芳
- 关键词:髓外肿瘤显微外科
- 两种教学法联合应用于神经外科护理实习生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一对一带教联合C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护理实习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132名神经外科护理实习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将其记为A组(一对多)、B组(一对一)、a组(传统教学法)及b组(CBL教学法),之后根据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实习生轮转表,以组为单位,按照入科顺序进行编号,将带有编号的纸条随机平均分为4份,每组均为33名,分别记为一对多+传统教学法(A+a组)、一对一+传统教学法(B+a组)、一对多+CBL教学法(A+b组)、一对一+CBL教学法(B+b组)。结果B+b组护生理论成绩及技能成绩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B+b组护生自我效能感及临床沟通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一对一带教联合CBL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护生出科成绩、护生自我效能感及临床沟通能力,在神经外科护理实习生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牛瑞芳杨静
- 关键词:CBL教学法神经外科自我效能感临床沟通能力
- 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体会
- 2010年
- 目的:腰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观察其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麻醉效果,总结临床应对方法。方法:我科自2004年5月2010年5月中164例ASA12级剖宫产患者,分别行腰麻-连续硬膜外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并以其为分析资料,术中观测BP、HP、SPO2、ECG、肌松及手术牵引反应,以及患者术中术后的主诉。结果:采取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术中很少出现恶心、呕吐、镇痛不全、肌松不全、鼓肠影响手术操作等内脏牵拉现象。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麻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中,麻醉初期循环变化明显,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明显,心率减慢较常见。结论:腰麻-连续硬膜外麻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中,通过控制腰麻的用药量和调节平面充分扩容及合理应用缩血管药物,可大大减轻麻醉初循环的剧烈变化。该麻醉方法起效快、阻滞完全、副作用小,术中术后患者主诉较舒适,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安全可靠。
- 尹剑军牛瑞芳
- 关键词:腰麻骶神经剖宫产
- 免疫型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炎性反应水平和免疫功能的保护性作用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 探讨早期免疫性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2015年1月~2016年10月纳入笔者医院所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将其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谷氨酰胺、鱼油及精氨酸。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营养指标、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第1天和第7天血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浓度和免疫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4天,研究组血清白蛋白(t=2.578,P=0.012)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RP浓度(t=4.431,P=0.000)和血清PCT浓度(t=3.486,P=0.001)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清IgA浓度(t=2.801,P=0.006)及IgG浓度(t=3.386,P=0.001)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Glassgow评分(t=2.655,P=0.009),APACHEⅡ评分(t=1.983,P=0.049),SOFA评分(t=2.847,P=0.005)较前均明显改善,ICU天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t=3.366,P=0.001);但两组3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5,P=0.456)。结论 免疫型肠内营养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杨静牛瑞芳窦长武王飞苏优勒
- 关键词:颅脑损伤炎性反应免疫功能
-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患护理中的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临床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神经外科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术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出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再入院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6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康复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患者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再入院率,提高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贾春燕牛瑞芳王凯郭春燕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 34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 郭红桃牛瑞芳杨静
- 34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 2010年
- 目的:总结34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预期治疗效果。结论: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效地控制血压,观察切口敷料,做好呼吸道、抗凝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可以有效地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郭红桃牛瑞芳杨静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 伽玛刀二次治疗复发或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伽玛刀二次治疗复发或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头部伽玛刀治疗中心接受伽玛刀二次治疗的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占同期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4.6%(28/604)。包括19例首次治疗后复发、9例首次治疗后无效选择伽玛刀二次治疗的患者。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的分级评定标准评价治疗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分析年龄(<70岁,≥70岁)、病程(≤5年,>5年)、两次治疗的时间间隔(≤20个月,>20个月)、首次伽玛刀治疗的疗效(复发,无效)以及累积照射剂量(130~145 Gy,165~190 Gy)对伽玛刀二次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28例PTN患者二次伽玛刀治疗的中位疼痛缓解时间为3.0(1.0~4.8)个月,有效缓解率为96.4%(27/28),并发症发生率为32.1%(9/28),复发率为3.6%(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累积照射剂量是伽玛刀二次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P=0.028);两次治疗的时间间隔、首次治疗的疗效是二次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次治疗的时间间隔≤20个月(OR=0.010,95%CI:0.001~0.195,P=0.002)是伽玛刀二次治疗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伽玛刀二次治疗PTN的疗效同样值得肯定。双靶点、低累积剂量照射会使PTN患者更易获得有效缓解,伽玛刀二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5年或2.0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会明显减少。
- 王浩然王宏伟窦长武段惠远鞠海涛牛瑞芳张国荣何占彪尹俊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放射外科手术复发
- 老年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截至2018年底,我国40岁以上居民中,脑卒中患者约1242万[1],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总数的75%~90%。文献报道,大于3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
- 李晓静牛瑞芳杨静鞠海涛
- 关键词: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心理体验围手术期
- 论新冠肺炎ICU病房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对策
- 2020年
- 目的:探究新冠肺炎 ICU 病房护士压力源及应对对策。方法: 选取 2020 年 2 月 25 日 -2020 年 3 月 25 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新冠肺炎 ICU 病房工作的护士 38 名,将所选护士按工龄分配的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 照组,每组 19 人,对照组为低龄护士,研究组为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护 士。结果:研究组的护士在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工作量和时间安排、工作 的环境及硬件设施、对患者的护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 组(P < 0.05);研究组的护士出现不良意外事件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的护士的抗压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护士,年轻的护士的抗压能力相对较低,需要对其进行 相应的锻炼和心理疏导来缓解压力,在提升护士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 ICU 病房患者的治愈率。
- 袁梅牛瑞芳
- 关键词:ICU护士压力源